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09年第34期
编号:11876787
针药并用治疗顽固性呃逆87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34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针灸与中药并用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方法 中药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分清寒热虚实及兼症,治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兼以补虚攻实、温寒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方用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加减;同时配合针刺和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连续治疗1周为1疗程。结果 3个疗程治疗后疗效评估结果,其中治愈率57.47%,总有效率达95.40%。结论 针药结合疗法具有明显缓解膈肌痉挛、降逆平呃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顽固性呃逆;针灸;穴位注射疗法;旋覆代赭汤

    [中图分类号] R25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49-02

    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IH)多发生于有器质性疾患的患者,常因严重影响进食、讲话、正常呼吸和睡眠,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IH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笔者近5年来应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04年6月~2009年6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87例中男60例,女27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l0岁;病程最短2d,最长20d。原发疾病包括:脑梗死18例,脑出血13例,冠心病7例,结核性脑炎10例,肺结核3例,胰腺炎4例,胆囊炎3例,慢性胃炎急性发作10例,慢性肾炎尿毒症2例,胃癌肝转移10例,肾肿瘤广泛转移5例,脑脓肿所致2例,全部病例均临床表现为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呈间断性或持续性发作,时间达48h以上,多因精神因素或受凉发病或器质性病变引起。所有患者均已排除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力衰竭,均无药物过敏及晕针史,均经解痉、镇静、止呕等处理不能缓解症状。

    1.2方法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停用其他所有治疗呃逆的药物和其他疗法,采用针灸和中药并用方法。
, 百拇医药
    1.2.1针灸治疗取穴:常取内关、天突、足三里、膈俞、中脘、攒竹为主穴,随症加穴,若肝郁气滞者,加太冲、期门,用泻法;胃实者,加内庭、天枢,清热降逆通便;胃虚者,加胃俞;重症或恶性病变者,加心俞。操作方法:患者取仰位,局部暴露皮肤,穴位常规消毒后,攒竹穴用1.5寸毫针在睛明直上,眉头陷中向下斜刺3~5分;天突用28号1.5~2寸毫针从胸骨切迹上缘之内上方向下刺入l~1.5寸,使针感传之咽部和胸部;膻中用针先平刺,再向下沿胸骨斜刺,使针感向左右放散;内关穴循经直刺,行捻转,提插手法,使酸胀感直达到胃脘部;膈俞用1.5寸毫针平刺,使针刺局部出现酸胀感即可,诸穴留针20~30min,可间歇行针,每次选3~4穴即可。

    1.2.2穴位注射常选用内关、足三里、膈俞、中脘、膻中、天突等穴中的2~3个穴位,选用注射药物有维生素B6或胃复安。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7号针头抽取药液1.5~2mL,分别刺入穴位,出现酸、胀得气感后,将药物注入,每穴0.3~0.5mL,在1~2min注射完后行补法出针,注射完毕点压,创可贴敷贴。每日治疗1次,1周为1疗程,治疗1~3个疗程。注意针刺顺序为先内关后天突,针刺天突穴时应十分谨慎,必须在患者病情暂缓时进针,同时还要根据患者体质状况掌握进针的深度。
, 百拇医药
    1.2.3中药治疗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分清寒热虚实及兼症,治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兼以补虚攻实、温寒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方药: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加减;旋覆花15g(包),代赭石20g(先煎),丁香10g,柿蒂10g,竹茹10g,半夏10g,乌药10g,槟榔6g,党参12g,木香10g,郁金10g,炙甘草6g,生姜5g。若体质索虚者,脾胃虚寒加党参、干姜、吴茱萸;气逆痰阻者,加二陈汤以化痰理气;胃火上逆者,加石膏、丹皮、黄连清泻阳明胃火,止呕;肝郁化火者,加青皮、陈皮、山栀泻肝解郁止呕。胃阴不足加石斛、麦冬、北沙参;腹胀、大便秘结则加大黄、厚朴。

    1.2.4疗效标准依据《实用内科学》而拟定。痊愈:呃逆症状消失,半月后无复发,未留任何后遗证。显效:呃逆持续时间及次数明显减少80%,或半月后偶有复发;有效:呃逆持续时间及次数明显减少50%,或1周后偶尔发作。无效:呃逆频率无改变,症状无改善者。

    2结果
, 百拇医药
    87例中痊愈50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4例;其中1个疗程内治愈35例,2个疗程内治愈10例,3个疗程内治

    愈5例,总有效率为95.4%。

    3讨论

    呃逆在《内经》中称“哕”,又称“哕逆”,中医认为呃逆是因气逆动膈,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虚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严重频发时可加剧病情,甚至危及生命。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当呃逆发作频繁,症状典型,持续时间超过48h,称顽固性呃逆。既往很多临床报道针刺和中药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2-4],笔者结合针灸和中药治疗顽固性呃逆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分析体会如下。

    祖国医学认为,呃逆病位在膈,古人责之于胃,病机多由三焦气机失调,气逆动膈,胃失和降所致,辨证有寒热、虚实之证,治以和胃降逆为主。天突穴属任脉,有宽胸利膈,调畅三焦之功;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平冲降逆、和胃止呃的特效;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属土经土穴,胃腑下合穴。《难经·六十八难》中有“合主降气而泄”之说。足三里能调理脾胃、和中降逆、主治呃逆。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同时内关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阳维脉相通,善治胃、心、胸及情志失和、气机阻滞之病变。主治心胸胃疾,有清心络,通三焦,宁神和胃,理气降逆之效;膈俞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功用理气宽胸,活血通;中脘、膻中均为任脉穴,配内关、足三里主治呕吐、呃逆;以上诸穴联合运用,有解除幽门、膈肌痉挛的作用,达到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之效[5]。
, 百拇医药
    胃复安为多巴胺D2受体拮抗药,可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中多巴胺受体,提高CTZ的阈值;还可直接抑制延髓化学催吐感受区,减少对膈肌的兴奋性冲动。同时能促进胃及上部肠段的蠕动,加速胃内容物的排空,使胃内压降低,减轻对膈的刺激从而发挥快速止呃作用[6];采用胃复安穴位注射,操作简便,又可避免静脉和口服治疗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且穴位注射可使少量的药液对穴位长时间的刺激,可有效抑制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兴奋,使膈肌痉挛得以缓解而呃逆自止。

    中药治疗以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加减,方中旋覆花,代赭石下气消痰,重镇降逆,配伍丁香、柿蒂、竹茹、陈皮、半夏和胃化痰,降逆止呃,乌药、槟榔、木香、郁金疏肝行气,活血和胃,甘草、大枣、党参益气和中,共奏化痰降逆、和胃止呃之功。诸药合用即可扶助已伤之正气,又可防重镇之品伤胃,共同达到止呃目的。《成方便读》所言,旋覆花能斡旋胸腹之气,软坚化痰;而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者协助之;虚则气上逆,故以代赭之重以镇之;然治病必求其本,痞硬噫气等疾,皆由正虚而来,故必以人参、甘草补脾而安正,然后痰可消,结可除,且旋覆、半夏之功,益彰其效耳;用姜枣者,病因伤寒汗吐下后而得,则表气必伤,藉之以和营卫也。
, 百拇医药
    总之,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各种治疗的作用机制也缺乏大规模、专门的实验研究。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患病个体差异较大,疗效不一。因此,在治疗本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7]: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寻找致病原因;②针对不同个体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③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疗法结合治疗,优势互补,迅速有效地制止呃逆发作。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30.

    [2] 程小平. 针刺治疗术后呃逆35例[J]. 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58 -59.

    [3] 李虹. 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22例[J]. 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57-58.

    [4] 楚海波,董华丽,李和平,等. 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J]. 中国中医急症,2OO4,13(10):695.

    [5] 王启才. 针灸治疗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

    [6] 刘志霖,郑力超,桓桂莉,等. 西咪替丁加胃复安治疗脑出血脑梗死后呃逆[J]. 中国临床医生,20O2,30(11):20.

    [7] 左毅.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6):2591-2592.

    (收稿日期:2009-07-17), 百拇医药(李 勇 刘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