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0年第11期
编号:11898964
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11期
     综上所述,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任重道远,交感型颈椎病不仅有跨学科的症状,还存在着跨学科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是复杂的;深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Chen XQ,Sun BO,Zhong SZ. Nerves accompanying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J]. Spine,1988,12:1360-1364.

    [2] 吴华荣,申勇,吴占勇,等. 颈椎病发病学中的不稳定因素[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2-15.

    [3] 郑思竞. 系统解剖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34- 342.

    [4] 杜建明,田小武,丁晓方,等. 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09,30(2):181-182.

    [5] 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5.

    [6] 杜建明,田小武,丁晓方,等. 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30(5):656-657.

    [7] 李淳德,刘宪义,马忠泰,等. 颈椎节段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0-732.

    [8] 吴广森,马远征,陈兴.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4):261-265.

    [9] 刘培太. 交感型颈椎病20例非手术治疗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03,24(4):236-238.

    [10] 杜建明,田小武,沈国权. 手法调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J]. 按摩与导引.2007,23(9):9-10.

    [11] 姜淑云,严隽陶,房敏,等.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1):2029-2032.

    [12] 姚新苗,陈于东,万全庆. 针刀合并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2):84-85.

    [13] 刘琳. 颈椎牵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4):110.

    [14] 赵建强,陈颖,李军,等. 廉玉麟“五型三线”治疗颈椎病经验[J]. 中医杂志,2009,50(1):24-25.

    [15] 王庆来. 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5):344-345.

    [16] 司马蕾,高军大,樊碧发. 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及其治疗进展[J]. 中国疼痛学杂志,2005,2:104-106.

    [17] 张颖. 交感型颈椎病误诊37例[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557-558.

    [18] 吴毅文. 交感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附50例临床资料分析[J]. 颈腰痛杂志,2005,26(4):251-253.

    (收稿日期:2010-02-02), 百拇医药(杜建明 丁晓方 杜梁栋 田小武 杨智杰 汤建华 陈俊君)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