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0年第12期
编号:11898786
31例胃肠道类癌的诊治及预后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5日 肖 毅
第1页

    参见附件(1986KB,3页)。

     Illams和Sandler根据胚胎发生将类癌分为前肠类癌(胰、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和由前肠分化的咽腔所衍生的呼吸道)、中肠类癌(下段空肠、回肠、阑尾和盲肠)、后肠类癌(结肠、直肠)。Modlin等[5]随机抽取8305例的类癌分析统计,18.9%位于阑尾,15.4%位于盲肠,l1.4%位于直肠,8.8%位于小肠,本组资料与之类似。嗜银细胞来源于前肠的类癌组织并分泌5-羟色胺,且比重只占到6%,后肠来源的类癌几乎不会出现嗜银细胞,使得患者血清5-羟色胺和24小时5-HIAA正常,来源中肠的类癌组织中嗜银细胞比例占65%,且经常出现淋巴结与肝脏转移,导致类癌综合征的发生。

    胃肠道类癌细胞不典型增生和核分裂相均不明显,生物学行为与病理不一致,单纯从细胞形态上难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与类癌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组织形态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转移情况等[6]。因此临床上常以肿块大小、是否转移及周围组织浸润程度作为判断良、恶性的依据。研究认为,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直径大于2cm的病例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概率显著高于<2cm的肿瘤[7]。Mcdermott研究表明就诊时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道类癌的5年生存率为94%,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为4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8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