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4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705859
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护理对策(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25日 李美兰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降低溶血发生率的护理措施:扎止血带的时间不能过久,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溶血发生。扎止血带后,肢体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高,如时间过长,易造成组织瘀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提高护理人员的抽血技术,提高一次采血的成功率,若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在同一部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针尖在静脉内反复移动,易形成局部血肿,造成标本溶血。采用真空管采集具有抗凝血时,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混匀,应轻轻混匀,避免激烈摇晃,混匀的动作过大可使红细胞机械性破裂,造成溶血。采集后的血样应立即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也可导致溶血发生。医疗器械质量不合格也可以导致溶血,如标本试管质量不合格、注射器和试管潮湿、受到污染、采血针质量差或密封不好等。采血部位用碘伏消毒时,在碘伏未干的情况下就进行穿刺,容易导致溶血的发生,护理人员一定要等消毒液完全干燥后才能进行穿刺;采血标本时,直接在输液处针头抽取,由于血液中混有药液而造成溶血,以及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针栓衔接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容易导致溶血的发生,护理人员采血时一定要先仔细检查采血器是否处于完好的状态,多备1~2 个,防止使用无负压的试管,避免在进行过输液的静脉处采血。若不能及时运送至检验科,或运送到检验科后不能立即进行检测,应把样本先进行离心后放置冰箱保存,若不进行离心,使血清与血细胞分离,也容易导致溶血的发生。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让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应了解患者的抽血目的,不同的检验目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试管,并且应掌握不同检验目的的抽血顺序;对患者抽血部位的局部皮肤进行评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