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6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2944189
血栓前体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在脑梗塞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5日 《中外医疗》2016年第28期
     [Key words] 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D – dimer;Cerebral infarction

    临床研究显示,脑血栓的形成能有效改变急性脑梗死的基本病理。有最新研究报道表明,引发急性血栓产生的特异性指标为血栓前体蛋白,血栓前体蛋白上升则表示动态血栓在体内产生[1]。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在血液中转变成,相互交联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是导致血栓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纤维蛋白在产生期间,从纤维蛋白原上,用凝血酶把FPA(纤维蛋白肽)切除,剩余部分则表示为desAA(纤维蛋白单体单位),由于纤维蛋白单体单位存在聚合位点,从而能够聚合彼此,但在聚合期间,需要在其上用凝血酶再切掉一个FPB,余下部分则可表示成dasAABB纤维蛋白,在不溶性纤维蛋白中,因这些可溶性纤维蛋白属于直接前体,所以将其称为TpP(血栓前体蛋白)。该研究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就诊的54例患者为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就诊的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64~80(67.8±2.6)岁。其中在发病后6 h内,有7例患者就诊;在6~12 h内,有13例患者就诊;在12~24 h内,有21例患者就诊;在24~48 h内,有13例患者就诊。排除标准:①将发病>48 h患者排除;②将短期内服用过降纤、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者,以及短期内有活动性出血和手术史者排除;③将因深静脉血栓导致的心肌梗死者排除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