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4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709918
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及机理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5日 黄烈城 张丰正 李胜
第1页

    参见附件。

     本病目前在中医中还没有确切并适合的病名,《内经》有云:“风胜则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亦说:“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不能任,故目连眨也”,又因小儿肝常有余,肾常虚,肝阳易亢、纯阳之体,故心、肝、肾等脏腑阴血亏虚,阴不制阳而化风;脾常不足,脾虚生痰,痰湿扰动心神或化火伤阴,扰动肝风[8]。认为本病属于“肝风”“抽搐”“筋惕肉瞤”“瘛疭”“慢惊风”等范畴,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属厥阴为风木之脏,其性条达且体阴而用阳,易致肝阳上亢内风上扰;木制土性,肝木失疏则易累及脾土,使脾之健运失司而内蕴痰浊,痰浊内蕴,风痰裹挟累肝,肝脏更失条达,诸症难去[9],因而在治疗上强调补益肝肾,镇肝疏肝,理脾化浊。郝平[10]根据大量临床分开将其分为脾虚肝亢,肝阳上亢,痰火扰心,阴虚风动,痰湿阻滞,肺脾气虚等证候类型,更明确指出本症所产生的病位是在肝与心,脾,肾的功能失调,并且又因风、火、痰内扰而引起的病症,属本虚标实之症。李瑞等[11]从脏腑辨证施治和其他辨证施治两方面对中医辨证治疗本症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主要的辨证施治有从肝辨治,从肝脾辨证,从脾辨证,从肝肾辨证,从五脏综合辨证,从胃肠辨证,伏邪致动辨证,血虚生风辨证,从痰饮辨证,分期辨证:将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开辩证,从虚实辨证等。

    通过对近年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文献的分析,发现诸家对其进行治疗时在主穴的选取上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注重头部的取穴,从风论治。11个使用频率超过15%的主穴有10个位于头部,如百会,为督脉上的穴位,又名三阳五会,足厥阴汇聚之地,针之可醒脑开窍,育阴潜阳;现代科研证实,针刺头部诸穴可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激发调节脑神经功能活动[12]。在头皮针法的治疗中主穴取顶中线,额中线,顶旁1线,舞蹈震颤区。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人体六条阳经在头部相汇;督脉统属一身阳气亦入脑上巅,故头为诸阳之会;心手少阴之脉其之者从心系上夹咽而系目系循行于头面,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另外经别又使与阳经相表里的阴经别于阳经而与头面相连,从而人体一身之经气集于头面。又“脑为元神之府”,神明主宰人的一切活动,故选用头皮针能取得良好的疗效[13]。从头皮针穴的位置来看,笔者认为头皮针穴的运用可归于阳经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