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
编号:13268682
心衰的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第31期
     2.3 饮食不当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又云:“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五脏的生理病理相互联系,饮食不当可伤及脾胃而累及于心,最后导致心衰的发生。《儒门事亲·酒食所伤》即有“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隔,醉心”之记载。《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云“酒性大热有毒,大热能助火,一饮下咽,肺先受之……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不生肾水,水不能制心火,诸病生下焉……或心痹痛。”说明饮食不节可导致心衰的发生[11]。

    3 中医古籍对心衰病机的认识

    《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12]。”心伤后,主要表现在气和血两方面的病变。《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圣济总录》曰:“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明确指出心气虚是心衰的主要因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心气虚无力运血,导致血瘀的发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金匮要略》对瘀血学说做了详细的论述,并首次将瘀血作为独立病证,详细阐述瘀血证的辨证论治,也创立了活血化瘀的一系列进展[13]。心气虚可进一步导致心阳虚,唐宗海《血证论》曰:“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为阳脏而主通明,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