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24
编号:13763081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4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病因、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2011年共收治6例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结果平均治疗30 d,1例治愈,4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病因多而且复杂。诊断及鉴别诊断较难,治疗方案应要求个体化,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能一致,一般轻症者可以恢复或痊愈,重症者往往遗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关键词】脊髓前动脉;闭塞;治疗;预后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最早由Preobenski(1904年)报道,此后Spiller(1909年)根据脊髓血液的供应分布确定为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它是以脊髓中胸段或下颈段多见,病灶水平的相应部位发生急性神经根痛,短时间内出现截瘫或四肢瘫,病变水平以下痛觉丧失而深感觉保留,大小便障碍[1]。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微栓塞,血管痉挛和供血不足所造成。于2005年~2011年共收治6例脊髓前动脉闭塞患者,现分析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23~78岁,平均63岁,5例均大于65岁。病因:4例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2例患有高血压病、心房纤维颤动,1例既往身体健康,6例均为肥胖。临床表现:6例均为急性发作,突然剧烈根性疼痛,为束性疼痛,二便障碍,痛温觉丧失而深感觉保留。5例为痉挛性瘫痪。1例为双上肢弛缓性瘫痪,双下肢为痉挛性瘫痪。4例为四肢瘫痪。2例为双下肢瘫。影像学检查:6例当天入院时相应部位CT未见异常,24 h后相应部位MR见脊髓内点状、点片状及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3例,脊髓略有增粗2例,3例未见异常。心电图:2例为心房纤维颤动、3例心肌供血不足、1例正常。实验室检查:病后24 h行腰椎穿刺检查4例,压力增高2例脑脊液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无血性脑髓液出现。1例为淡黄色,3例均为无色透明,2例白细胞轻度增多。血常规检查;1例白细胞明显增高,3例白细胞轻度增高,2例正常。

    1.2治疗
, 百拇医药
    1.2.1对症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供:如果呼吸机麻痹,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2)保持良好心肺功能和血压稳定,一般不用降压药,否则引起血压下降,会减少脊髓灌流,加重脊髓缺血;(3)保持血容量稳定和水电解质平衡,这是维持心排出量和脊髓灌注的基础。维持血压正常或偏高;(4)饮食营养:尽量经口或胃导管喂养,避免大量输入葡萄糖,高血糖会使梗塞灶扩大;(5)防止合并症,积极预防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防止褥疮发生。

    1.2.2根据病因不同,治疗重点不能一致(1)若与炎症有关,可采用抗生素或抗病毒制剂,激素。如青霉素、头孢霉素、阿昔洛韦、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点,有改善炎症,减少脊髓水肿及保护神经细胞作用;(2)若与动脉硬化、微栓塞有关,可采用溶栓,降粘,去纤治疗,如阿替普酶、巴曲酶静点。使血管再通,动脉恢复供血;(3)若与供血不足有关,可采用快速补足血容量(注意心功能),纠正休克,维持正常血压或偏高血压,有利于改善脊髓血液供应;(4)若与血管痉挛有关,可以给予扩血管药物,如盐酸罂粟碱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点;(5)若与脊髓血管畸形、腰椎管狭窄、脊柱骨折有关,应早期手术治疗。
, 百拇医药
    1.2.3神经细胞保护治疗(1)神经细胞保护剂:生理盐水100 ml加入依达拉奉30 mg,2次/d,静点;(2)钙通道阻滞剂:可使脊髓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如氟桂嗪;(3)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4)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脊髓损害有保护作用。

    1.2.4防止脊髓水肿,小剂量脱水药应用20%甘露醇125 ml,1次/d或2次/d静点,连用3 d。

    1.2.5抗血小板聚集剂及调制药物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1次/d口服。

    1.2.6神经细胞代谢活化剂静点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辅酶A。

    1.2.7中医药治疗丹参冻干粉、疏血通静点。

    1.2.8恢复期治疗:应早期康复治疗,避免出现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百拇医药
    2结果

    改组1例14 d治疗,痊愈出院,3例经过2~3月治疗,可以拄拐走动,手可大物,精细运动不能,1例未恢复,四肢瘫,二便障碍,1例死于肺内感染、褥疮。

    3讨论

    3.1病因该疾病病因多,而较为复杂。动脉硬化,微栓塞,血管痉挛和供血不足为脊髓前动脉闭塞主要病因。此外脊髓血管畸形,腰椎管狭窄,脊椎骨折,感染及其他疾病所产生短暂性血压过低也可引起脊髓缺血,引起此病。梅毒动脉瘤、椎管内占位病变对动脉的压迫作用,脊髓肿瘤、颈椎脱位或椎间盘突出征,均能使动脉干受压而闭塞。年轻患者与感染有关,病毒和细菌毒素引起血管壁栓塞,进一步引起血栓,并发本病。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2]。

    3.2临床特点发病多急骤常常数小时至数天内症状发展至高峰此病常有根性疼痛或麻木,提示病变的上界常见的病变区域多在颈或胸脊髓。其次位于腰段,位于延髓者较少见。(1)颈段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根痛位于颈部或肩部。若位于颈膨大则疼痛在上肢,继而出现手肌萎缩,脊髓受损后出现四肢瘫痪,初呈弛缓性的“脊髓休克”,以后渐渐为痉挛性瘫痪。早期以大小便功能障碍及感觉分离为特征性变化,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震动觉和位置觉存在。侧支循环建立后,感觉障碍很快得到改善。根痛在瘫痪出现后数天至数周仍不消失。(2)胸髓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初有肋间区疼痛,后有相应节段肌肉瘫痪,肋间肌萎缩等,临床上不易查出,弛缓性截瘫出现迅速,一般历时3~7周后转为痉挛性截瘫。常有一明确的痛、温及触觉缺失平面,提示损害脊髓上界,常缺乏感觉分离现象。(3)腰段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感觉缺失,感觉缺失区有皮肤营养障碍,此时无病理反射,多呈尿失禁。
, 百拇医药
    3.3诊断标准发病时突然出现根性疼痛,四肢瘫痪或双下肢瘫痪和分离性感受障碍,早期常伴有大小便障碍,早期尿潴留,后期尿失禁[3]。

    3.4鉴别诊断(1)脊髓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鉴别:后者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超声多普勒有助于鉴别;(2)急性脊髓炎:表现急性起病的脊髓横贯性损害,多有前驱感染史,起病无血管病快,脑脊液细胞数增多;(3)脊髓转移癌:本病导致截瘫也很迅速,但其疼痛多严重而广泛。腰椎穿刺椎管有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甚至变黄。确诊本病可借影像学检查并应找出原发病灶。

    3.5治疗体会该疾病诊断不难,治疗关键为病因治疗,本组1例23岁患者,因腹泻,脱水后,突然发病,血压偏低,全身血容量低,经过升压,大量补液、抗休克治疗患者症状、体征迅速恢复,经过14天治疗,痊愈出院。5例患者根据病因不同,采用重点治疗不同。按照治疗上述方案。分别静点巴曲酶、抗生素、抗病毒、激素、丹参冻干粉、依达拉秦、扩血管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营养剂,小剂量20%甘露醇,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康复等治疗。4例扶拐可以走动,但手可以持物,精细运动不能。1例死于肺内感染。总之,一般轻症患者可以恢复或痊愈,重症患者往往遗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该疾病随着人们认识加深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早期诊断提高,本病愈后较好,是可治之病。

    参考文献

    [1]陈清堂.临床神经病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2-251.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332-333.

    [3]黄如训.临床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4-247., 百拇医药(王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