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8年第14期
编号:13303515
单纯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对单纯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高眼压青光眼患者84例(88眼),其中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患者32例(33眼),复合小梁切除术患者52例(55眼),观察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及眼压控制情况。结果: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Ⅰ度、Ⅱ度浅前房发生率高于复合式小梁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3.631、5.217,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组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明显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非功能滤过泡形成率明显低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6.000、5.871,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后眼压完全控制率较高,控制失败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4.444,5.2147,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青光眼的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眼压控制效果优。

    【關键词】 单纯小梁切除术;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4.0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4-00-03

    青光眼是一种眼科常见的致盲率较高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机制复杂,主要是房水排出受阻,导致眼压持续升高,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视神经长时间压迫,最终视神经不可逆损伤,是目前致盲率较高的眼科疾病[1-2]。青光眼以高眼压为主要临床特点,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手术治疗降低眼压,解除视神经压迫对于青光眼的治疗来说至关重要。手术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有单纯小梁切除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两种术式,本文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患者84例,对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观察,为临床工作中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高眼压青光眼患者84例(88眼)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均确诊为青光眼;(2)前房角粘连闭合范围均>1/2圆周;(3)使用3种或3种以上药物均不能将眼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眼部疾病患者;(2)患眼有手术史患者。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其中男50例(53眼),女34例(35眼),术前平均眼压(41.2±3.5)mm Hg,平均年龄(59.3±10.9)岁。将所选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和复合小梁切除术组,单纯小梁切除术患者32例(33眼),其中男20例(21眼),女12例(12眼);平均年龄(60.42±11.61)岁,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52例(55眼),其中男30例(32眼)、女22例(23眼),平均年龄(57.17±8.1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青光眼分型、术前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 (1)以穹隆部结膜为基底制作合适球结膜瓣,电灼止血,同时制作巩膜瓣(大小约4 mm × 4 mm,厚度约0.5 mm);(2)穿刺放房水,采用15°乳化手术刀对透明角膜前房实施穿刺,放出前房内房水降压;(3)放棉片,将丝裂霉素C棉片(剂量为0.25 g/L)放置在巩膜瓣处3~5 min;(4)冲洗,采用100 ml生理盐水对巩膜瓣实施冲洗;(5)切除小梁组织,切除适当大小的小梁组织 (组织大小为1.5 mm ×1.5 mm),并切除其周边虹膜;(6)缝合巩膜瓣、球结膜,复位巩膜瓣后,缝合巩膜瓣(10-0尼龙线),经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溶液形成前房,调节巩膜瓣缝线的松紧程度至滤过量合适,在巩膜瓣两侧中央留置一根调整缝线,缝合球结膜(8-0缝合线);(7)下方球结膜下注射5 mg/ml地塞米松注射液(生产厂家: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330)0.4 ml+8 U/ml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生产厂家: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096)0.5 ml。

    1.2.2 单纯小梁切除术组 手术步骤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基本相同,但是手术中不需要放置丝裂霉素C棉片,即无步骤(3)。

    1.2.3 随访 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两种术式患者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及眼压控制情况。

    浅前房分级:Ⅰ级中央区前房形成,周边部虹膜与角膜接触;Ⅱ级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但晶体表面与角膜内皮仍有一定间隙;Ⅲ级前房消失或无前房,虹膜层、晶状体前表面与角膜完全内皮粘连。

    滤过泡形态分型:共分4型,Ⅰ型为微囊状泡,Ⅱ型为平坦弥漫型,Ⅲ型为瘢痕泡型,Ⅳ型包裹性囊状泡。前两型为功能性滤过泡,后两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

    眼压控制标准:完全控制,患者术后未用任何降压药,其眼压≤21 mm Hg;部分控制,患者术后采用1~2种降压药物对眼睛进行降压,使其眼压≤21 mm Hg;控制失败,患者术后使用3种以上的降压药对眼睛进行降压,但眼压仍然>21 mm Hg,需要再行手术[3]。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

    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Ⅰ度浅前房发生率高于复合式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发生Ⅰ度浅前房的4眼经过散瞳、加压包扎等治疗后,前房恢复正常,单纯小梁切除术后发生Ⅰ度浅前房的9眼经过同样处理,有2眼恢复正常,有7眼未见明显改变;单纯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后Ⅱ度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处理,无明显改变,见表2。, http://www.100md.com(邓慧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