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法学·综合版》 > 20131
编号:13737790
胆管电凝损伤早期修复过程中α—SMA和PCNA的表达(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孙礼侠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3.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其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已成为普通外科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LC胆管损伤(BDI)的发生率为0.24%[3],而国外相关报道统计的LC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0.39%~0.64%[4]。目前,随着我国LC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胆管损伤的总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损伤人数却日益增多。腹腔镜胆管损伤多为电凝损伤,术中不易被发现,常表现为穿孔性损伤和BBS[5]。一直以来,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BBS,其发病机制是肝胆外科的重要课题。本实验从胆管电凝损伤早期修复过程入手,进一步探索BBS的形成机制。

    胆管损伤后修复的主要形式为瘢痕修复。损伤后,胆管粘膜上皮的修复功能较差,由于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导致愈合后的粘膜下胶原纤维过度沉积,最后瘢痕增生,吻合口发生狭窄。PCNA是DNA合成所必须的一种核蛋白,而细胞增殖又必须有DNA的合成,所以PCNA与细胞增殖关系密切,可反映细胞增殖的状态[6]。本实验中PCNA在对照组中表达较弱,而实验组中各组表达均强于对照组,证实了胆管损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是处在一个增生活跃的状态,且PCNA在3d,5d,7d,14d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强,进一步说明了成纤维细胞在胆管损伤早期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增生状态不断变强的过程。当到了修复后期,增生状态过于活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