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西医综合临床杂志》》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736876
浅谈细菌耐药机制以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日 《中国中西医综合临床杂志》 2007年第5期
     从弗莱明(F1eming)发现青霉素后,各种抗生素不断出现,对控制人类各种疾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持续和不当使用,耐药性日趋严重,而细菌的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两种,根据抗生素类型的不同,其耐药机制的产生也不同,并且每种微生物均有其各自抵抗抗生素的办法。

    1病原菌对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1.1对β-内酰胺酶的产生、质袜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和非水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这是大多数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1.1.2膜通透性的改变: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减少抗生素吸收,外膜屏障与β-内酰胺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1.1.3靶位改变:包括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数量改变或缺失,药物与PBP的亲和力降低;细菌产生缓慢结合的PBP;诱导PBP的出现。这种不依赖β-内酰胺酶而存在的对β-内酰胺酶而存在的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称为内在或固有耐药性。

    1.2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2.1钝化酶的作用: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