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205993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5日 李伟 曹丽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9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支气管哮喘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的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呼吸频率以及呼气峰流速等指标,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P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呼气峰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阿奇霉素;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对于支气管哮喘临床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抗过敏药和抗生素治疗气道炎性反应[1]。但最近的临床研究显示,普通的一线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 哮喘和气道慢性炎症的治疗作用得到广泛关注[2]。我院在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4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9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3]。其中,男55例,女41例,年龄2-154岁,平均(7.2±1.5)岁,病程1-4年,平均(1.3±0.7)年。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听诊有哮鸣音,轻度患儿42例,中度患儿34例,重症患儿20例,均无血象异常。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7.1±1.4)岁,病程(1.2±0.5)年,轻度20例,中度19例,重度9例;治疗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7.3±1.7)岁,病程(1.4±0.8)年,轻度22例,中度15例,重度1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以及哮喘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 ①患儿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④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 胸闷和咳嗽;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可作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符合①~④条或④、⑤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应用氨茶碱、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抗过敏药物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青霉素治疗,15例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治疗,13例采用两药联用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治疗,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 mg/(kg ·d)加人等量10 %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 d,共5 d,停药3 d ,再口服阿奇霉素3-5d。评价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的FVC、FEV1、PEF%,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呼吸频率以及呼吸峰流速等指标,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标准 显效:咳嗽、气促消失,肺部哮鸣音消失;有效:患者体征大部分消失,咳嗽、气促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减少;无效:上述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一般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疗效 表1可见,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41.7%,总有效率为85.4%;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56.3%,总有效率为95.8%。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FVC、FEV1以及PEF 表2可见,两组治疗后的FVC、FEV1以及PEF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治疗后的FVC、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P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血压、呼吸频率、呼气峰流速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呼吸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后未见呼吸变化、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治疗后,治疗组的呼气峰流速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表4可见,治疗组咳嗽、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轻度的恶心1例,腹泻1例,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畅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者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我国的哮喘患病率为1%~4%,全国五大城市的统计资料显示13~14岁儿童的哮喘患病率为3%~5%,一般认为儿童的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支气管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强的疾病。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包括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细胞、淋巴细胞释放的各种化学趋化因子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4]。因此对于哮喘的有效治疗除使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外还必须治疗气道的慢性炎症,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5]。还有文献报道认为,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密切,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哮喘的重要致病因素[6]。因此,仅对患儿进行支气管扩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改变哮喘反复发作的倾向,而常规的抗生素大多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抗菌作用,支原体本身无细胞壁,因此使用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7]。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通过与细菌核蛋白体的50S亚基结合,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支原体的生长繁殖,从而起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以往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胃肠不良反应较多,生物利用度低[8]。

    阿奇霉素属于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胃肠不良反应小,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吸收完全,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其治疗哮喘的主要机制有:(1)通过阻碍细菌转肤过程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组织渗透好,在呼吸道内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0倍以上。(2)在巨噬细胞内浓度高,能将其转运至炎性反应部位,可在炎性反应部位达到高浓度,而细菌的存在则刺激这些吞噬细胞释放阿奇霉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