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 2015年第33期 > 正文
编号:12877098
心理指导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态的影响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25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33期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指导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改善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指导,对两组患者焦虑状态改善情况、脉搏、血压等测量值加以对比。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在焦虑状态评分、脉搏次数及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焦虑状态评分、脉搏次数及血压等方面显著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将心理指导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指导;焦虑状态;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33.188.02

    急性心肌梗死属极为严重的心血管病,该疾病发病急且病情严重,致死率极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胸痛、胸闷、濒死感、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而产生极为复杂的应急心理,焦虑、抑郁分别居前两位,而此类不良情绪又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缓解/消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极为重要。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以对心理指导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缓解中的应用效果加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1例,女47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5.7±53)岁;排除:1)严重肝肾疾病者;2)存在意识障碍者;3)有精神病史者;4)无独立行为能力者;5)血液动力学变化异常者;6)近期使用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指导干预,主要指导内容包括:1)加强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树立信息。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病因、疾病预防、治疗及保健,加深其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2)做好患者家属与亲戚思想工作,鼓励家属适当陪伴,亲友适当探视,让患者感受到关爱,稳定情绪,调整心态,更好地接受治疗;3)倾听患者内心想法,增强护患信任。护理人员通过同病人交流,鼓励其说出真实想法,将内心压抑积极发泄出来。护理人员还应从患者角度帮助其积极思考问题解决办法,适当予以同情与安慰。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向病人讲解焦虑的危害与健康积极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帮助其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4)向患者讲解各种检查及治疗方法的价值与意义,以降低其外周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使外周血管与冠脉得以扩张,促进其心血管系统负担的有效减轻,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感与焦虑情绪;5)鼓励患者进行适当锻炼:对患者活动耐力加以科学评估,制定针对性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如散步、肢体活动等,逐步加强,让患者能够恢复自理能力,促进其安全感与信任感的有效提升,减轻焦虑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面对危险期。

    1.3观察标准

    以状态一特质性焦虑调查表(STAI)对2组患者心理指导前后焦虑水平进行测评,并对其生命体征如脉搏、血压等加以测量并对比,得分越高,则表明焦虑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理指导前后其焦虑水平对比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指导后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理指导前后脉搏及血压变化对比

    本研究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脉搏及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其脉搏、血压相比于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心血管系统常见危重急症,病情凶险且早期具有极高病死率。AMI患者发病初期胸前区会出现压榨样疼痛、强烈濒死感、气短等极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再加之住院环境改变、探视制度及监护资源等的限制、经济问题、疾病转归等诸多因素而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有研究指出,心肌梗死患者中,至少80%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焦虑,住院前1~3d焦虑程度最为显著。于AMI患者而言,精神、心理、外界环境等因素均可造成其交感神经产生兴奋,致使其血压上升。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干预的实时可帮助病人增加对自身情绪反应的有效控制,缓解焦虑,提升其对临床护理接受的顺应性,以积极主动态度配合治疗与护理。若AMI患者其心理状态差,则会造成其交感神经出现兴奋,进而致使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提高,血小板的粘附性及聚集作用加强,血栓加重,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加强对AMI患者的健康宣教,帮助其提高保健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以对交感神经兴奋加以有效抑制,保持平稳心境,从而对血压进行有效调节,实现心律的减慢。

    随着当代医学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关系。在AMI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对其实施心理干预,通过健康宣教、加强护患交流、鼓励亲友探望等心理干预措施来帮助患者重拾治疗信心,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减轻心理焦虑,从而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本研究通过对49例AMI患者实施心理指导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心理指导后,其焦虑状态评分、脉搏、血压等改善情况相比于对照组有显著优势,故值得借鉴。

    本文编辑:徐陌 (卢文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