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4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972204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4年第6期
     【摘要】目的:观察9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预先设计好口腔黏膜炎的观察表,每次口腔护理前对口腔黏膜认真评估,逐项填写。 结果:本组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76.8%,黏膜炎时微生物检测均为常居菌。 结论:口腔黏膜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虽发生率高,但只要仔细观察,有效护理,是可以降低口腔黏膜炎发生程度的。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口腔黏膜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由于免疫功能的抑制,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口腔黏膜炎(OM)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最令患者感到痛苦的毒副作用之一,多出现于移植后7-10d。口腔黏膜炎是指口腔的炎症性和溃疡性反应【1】。主要表现为口腔疼痛,黏膜红肿,白色膜状物,糜烂,溃疡以及出血。它不仅可导致咀嚼吞咽困难,而且味觉改变影响患者的营养供给和治疗的连续性。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还可引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组织器官的感染,甚至继发败血症而导致死亡。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轻患者的口腔并发症,对于提高干细胞移植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本中心2013年4月—2014年3月9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并发口腔黏膜炎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9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男55例,女44例,年龄12—65岁。其中急性白血病70例,淋巴瘤1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8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再障1例,骨髓纤维化1例。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52例,异基因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35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2例。移植前均经强烈预处理化疗。

    1.2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将口腔黏膜炎分为0-IV级【2】。0级:口腔黏膜无异常;I级:口腔黏膜有1或2个<1.0cm溃疡,轻度疼痛,不影响进食;II级:口腔黏膜有1或2个>1.0cm溃疡和数个小溃疡,疼痛加重,能进食半流质;III级:口腔黏膜有2个>1.0cm溃疡和数个小溃疡,疼痛明显,只能进食流质饮食;IV级:有2个以上>1.0cm溃疡和/或融合溃疡,疼痛剧烈,进食困难。

    1.3评估方法:参照以上诊断标准,护士每次在口腔护理前,在充足的光线下(手电照明),观察口腔黏膜的颜色,性状,注意有无红肿,出血,新的溃疡,溃疡的大小,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有无进食时口腔黏膜烧灼疼痛等情况,以便采取及时的对症治疗措施。

    2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机理

    2、1口腔的生理解剖特征口腔的温度、湿度和食物残渣,以及牙间隙,齿龈槽难以清洁,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口腔被覆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活跃,每7-14天更新再生一次,对化疗毒性敏感,其中舌、颊、唇为不角化或不全角化的上皮组织,无角化黏膜保护易发生口腔黏膜炎,而咀嚼黏膜如硬腭,齿龈表面虽有角化黏膜保护,受累较少,但损伤及感染时则可全部累及。

    2、2口腔的内环境因素正常人口腔唾液成分中的溶菌酶在PH值(6.6-7.1)正常时具有杀菌作用【3】。由于口腔内寄生的致病菌种类复杂,各类微生物的PH值变化范围较大。当PH值升高时易出现细菌感染,当PH值降低时易出现真菌感染,其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和白色念珠菌。例如葡萄球菌的PH值在7.0-7.5,白色念珠菌的PH值在3.0-6.0。当PH值为5.0-6.0时,是白色念珠菌最宜生长的环境,念珠菌是一种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冯莉霞【4】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治疗后有超过50%的患者口腔PH值下降,而PH值下降后的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因此,保持口腔正常的PH值是防止口腔感染的重要措施。

    2、3发生机理(1)、强烈的化疗可加重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可使感染发生更加频繁和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2)、细胞毒药物易导致口腔的生理屏障受损,引起口腔炎,舌炎,咽炎,原有的致病菌可通过上述创面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3)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常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加之饮水,进食少,口腔寄生的正常菌群大量繁殖,口腔自洁作用减弱,产生吲哚硫氢基及胺类等,引起口臭,破坏口腔内环境,导致口腔黏膜受损而形成溃疡【5】。

    3口腔黏膜炎的预防

    3、1移植前患者在进入无菌层流室之前请口腔科会诊,彻底检查口腔内的情况,去除残牙,修补龋齿,排除隐患,并做好解释宣教工作。

    3、2全环境保护患者预处理期间进入百级无菌层流室,层流室内每天用1:2000洗必泰(氯己定)药液擦拭1次。百级层流室外为千级层流,需要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3次,每次35min。每月1次进行层流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医护人员进入患者所处的百级层流室内需穿无菌隔离衣。双手先用泡沫型消毒剂消毒至肘部,再佩戴无菌手套。

    3、3健康指导患者进入层流病房,向患者讲解预防口腔感染的重要意义。用饱和浓盐水和复方氯己定(口泰)漱口水交替漱口。在进食后15min内进行,防止食物残渣遗留在口腔内加重感染,每次含漱3-5min,必须做到全口腔充分含漱。经常做张口示齿运动,使口腔黏膜皱壁处充分进行气体交换,破坏厌氧菌生长环境。

    3、4饮食护理移植患者宜进食营养丰富,新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所有食物需煮熟后再经微波炉高火5min灭菌消毒,待温热后再食用。可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腌制及含鱼刺骨渣等刺激性食物。合理的饮食干预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该病的负面影响,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也可促进溃疡的愈合。蔡荣兰等将78例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口腔护理,观察组用口腔护理结合饮食干预,结果证明口腔护理结合饮食干预能更有效地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食物【7】。

    4口腔黏膜炎的护理

    4、1口腔护理方法

    发生口腔溃疡时,护理人员要认真及时的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先用含有口泰漱口水的无菌棉球清洗溃疡创面,再将2%碘甘油涂抹于溃疡面;疼痛时先用1%的利多卡因稀释液漱口后再进行口腔护理;对于口腔溃疡超过10d仍未愈合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u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分次漱口【8】,并将漱口液存放于2-8℃的冰箱内。必要时进行口腔黏膜的菌群检测,针对不同的菌群给予不同的漱口液。细菌感染时,给予1:10稀聚维酮碘漱口;真菌感染时选用本院自制的碱性漱口水分次漱口。

    4、2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方面,对于因疼痛而不能进食患者应加强静脉营养,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及代谢程度给予脂肪乳剂,静脉用维生素,复方氨基酸以及10%葡萄糖液,50%葡萄糖液内加适量胰岛素,氯化钾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白蛋白。心理方面,患者往往因为疼痛导致进食困难,夜间不能入睡,并且存在恐惧心理,害怕移植失败,我们平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积极漱口,每天让家属与患者视频对话,帮助患者树立信心【9】。

    5口腔黏膜炎的护理

    本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炎者76例,发生率为76.8%,经有效的护理均治愈。

    6小结

    口腔黏膜炎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严重口腔黏膜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出现口腔黏膜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预处理化疗造成的直接损伤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免疫下降。据国内文献报道,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可达76.3%【10】。因此给予积极有效地口腔护理可促进口腔黏膜炎的愈合,减少由此引起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

    参考文献

    【1】Cheah J.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linical pathway programmer in an acute care general hospital in Singapore 【J】.Int J Qoal health care , 2000, 12 (5) : 403-412.

    【2】胡艳华,刘金玲,文月珍,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J】.现代护理,2007,13(21):1967-1968.

    【3】刘建红,郑晓莉.化疗致口腔黏膜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7):7-9.

    【4】冯莉霞.化疗后口腔PH值改变对真菌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1):1021-1022.

    【5】雄健球,何虹.肿瘤化疗患者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2(2):160-162.

    【6】蔡荣兰,陶翠玉,徐兵,等.口腔护理结合饮食干预对口腔溃疡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08,6(7):759.

    【7】吴惠琼,柯娜,廖瑞梅.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0):1238-1239.

    【8】谢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白血病患者口腔黏膜炎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1,2:133-134.

    【9】王联霞.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观察与护理【J】.农垦医学,2010,32(4):373-374.

    【10】张永勤,吴祥元,李芳,等.骨髓移植患者的口腔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39-540. (庞卫林 蔡芳辉 章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