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高血压病 > 信息
编号:13401598
高血压患者联合耳穴贴压降压效果的观察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第11期
     【摘要】目的:探讨耳穴贴压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8月收治于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的高血压病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52人和观察组53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在这基础上给以耳穴贴压。观察两组患者10天后血压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压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耳穴贴压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优于单纯应用降压药的患者。

    【关键词】高血压病;耳穴贴压

    【中图分类号】R7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1-139-01

    高血压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血压升高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症,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我国现有高血压病病人约1.6亿,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公共衛生问题[1]。耳穴贴压是通过对耳廓特定点的刺激来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疗法。2018年起我科采用耳穴贴压疗法应用于高血压病患者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收治于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的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8月的患者105例,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53人对照组52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血压、病情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联合耳穴贴压疗法,选心、神门、降压沟三处穴位。心:位于耳甲腔正中凹陷处;神门:位于三角窝后三分之一的上部;降压沟:位于耳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下方行走的凹沟处。选取穴位后,操作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到敏感点。75%的酒精棉球消毒局部皮肤,用镊子夹取留有王不留行籽的小胶布块,将中央药籽对准耳穴敏感点贴敷,以拇指和食指在耳廓两侧对捏,使胶布粘贴牢固,最后进行耳穴按压。应使患者感觉到局部有酸、麻、胀、重感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每个穴位按压30-60s。操作者应教会患者自行按压的方法,每日可按压3-5次。告知患者按压时刺激强度应适当,以免按破皮肤引起感染。耳穴贴压隔天双耳交替进行,每五天为一个疗程,干预时间为两个疗程。
, http://www.100md.com
    1.2.2 研究工具与调查方法两组患者10天内血压值的比较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x2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者10天内血压收缩压值的比较情况 见表1

    两组患者10天内血压舒张压值的比较情况 见表2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与机体气郁化火,肾经亏虚,肝阳爆亢,气血不足,脑髓不充等因素有关[2]。而耳廓与经络、脏腑、神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厘正按摩要术》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其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也是息息相关的。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3]。耳廓的神经也极其丰富,通过按压出现“得气”,可兴奋多种感受器,传递冲动到脑干网状结构,从而对血压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显示经耳穴贴压的患者收缩压值和舒张压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耳穴贴压疗法,刺激心、脑、降压沟三处耳穴,可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运行气血,起到了降低血压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4 小结

    耳穴贴压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中医疗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副作用,且价格低廉,患者乐于接受。经过临床实践,联合耳穴贴压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优于单纯应用降压药的患者。因此,在临床上是可行的护理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主编. 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4):417.

    [2]郑锦,名誉主编. 常见病症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6(1):105-110

    [3]石学敏主编.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174-185, http://www.100md.com(吴卫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高血压病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