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报》 > 2020.03.04
编号:177071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2019食品“谣斯卡”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4日 中国医药报 2020.03.04
     编者按

    近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食品安全科普力度,不断提高对造谣、传谣的打击力度,使和食品安全相关的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影响范围和危害也有所减少。但谣言产生的环境并未彻底根除,食品安全谣言还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和传播。我们必须对谣言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用科学和法律的武器使其无处遁形。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特别梳理了2019年我国食品安全谣言相关信息,评出了2019食品“谣斯卡”,为大家揭开谣言背后的真相。

    “优秀集体奖”

    最老套奖“:季节谣”

    每当时令食物上市之际,相关谣言也会“盛产”。每当夏季,“吃水果导致各种疾病”“喝绿茶导致急性肝炎”“葡萄被暴力催熟”等谣言就会滋生和传播。2019年,“季节谣”呈现出新的传播趋势——出现在各种节日前后。如2月份,“给黄花鱼上色”的谣言借着春节的“年货季”出现在微信群、朋友圈等,其内容依然“老套”,只是又套上了新的马甲热炒一番。“季节谣”通常有章可循,治理这类谣言,预防式辟谣十分重要。
, http://www.100md.com
    最“无辜”奖:特质类谣言

    一些食物本身具有与其他食物不同的特质,造谣者便利用这种特质,加之其想当然的“常理解读”骗取受众的信任。例如花青素等物质就是造谣者最常“玩弄”的成分之一,“紫薯煮熟变蓝薯”“国产苏打粉洗桃子变黑”等谣言,都是基于食物本身花青素类物质发生的变色反应而来。此外,带鱼上的“银脂”、茶叶的“茶垢”也常被造谣者“做文章”。所以,对于看起来比较特别的食物,比如颜色“怪异”的食物,建议大家给予多一些认识和了解,用科学知识辨别谣言。

    最具“科技含量”奖:科学研究类谣言

    造谣者常常利用国外专家、国外研究的初步结果来“忽悠”人,或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或“强制”因果关系。如“鸡肉致癌”“感冒病毒可以治愈癌症”“多吃辣容易得老年痴呆症”等谣言只是某些研究的初步实验结果,却被造谣者简单粗暴地改编成“因果关系”,其中包含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科学名词,结果就是谣言虽然看不懂,但人们仍觉得很有道理。对于国外信息,尤其是科研成果等专业性强的信息,公众难以辨别,这就需要媒体报道时把好关,避免“标题党”,做好科学信息的科学传播,筑起“防谣”的坚实壁垒。
, 百拇医药
    最“贴心”奖“:关爱”特殊人群类谣言

    老人、孩子等特殊人群具有敏感性,与之相关的安全信息很容易引发关注。如“西班牙30多万罐假奶粉流入中国”这条谣言虽然在2018年已经被辟谣,但2019年出现后仍然有一定的传播度。特殊人群还包括特殊领域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脱发人群、孕产妇等。“泡菜能治疗秃头”“吃一次肉相当于服用5粒避孕药”等谣言,就是针对垂直细分人群的谣言,这类谣言更容易引发“共鸣”。

    最佳“视觉效果”奖:小视频谣言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以短视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受公众青睐,同时也容易滋生和传播谣言。如“葡萄被暴力催熟”这一谣言最初便是从短视频平台传出;“5人吃小龙虾中毒死亡”“低盐饮食不健康”“国产苏打粉洗桃子变黑”等谣言也采用了小视频的传播形式。“有视频有真相”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同时也增加了谣言监测识别的难度。但眼见不一定为实,面对此类谣言还需高度警惕。
, http://www.100md.com
    最“冤枉”奖:食品添加剂类谣言

    “猕猴桃138天不腐”“罐头添加防腐剂”“面包五毒俱全”等谣言都是食品添加剂类谣言。造谣者通过夸大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性,使得大家“谈剂色变”。此类谣言屡“辟”不止,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一是食品添加剂滥用事件经常被媒体报道;二是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常常存在“只要添加食品添加剂就是不健康的食品”的认识误区;三是媒体在报道食品添加剂事件或者自媒体在转载报道相关文章时,经常为吸引眼球故意夸大其危害性等。

    最具恐怖效果奖:致癌类谣言

    为了增加谣言的迷惑性和可信度,造谣者往往在谣言中使用“有毒”“致癌”“致病”等恐吓性词汇。这类谣言有三个特点:一是谣言内容胡编乱造、以偏概全。如“吃水果吃出各种疾病”就是一些自媒体为售卖营养品编造的关于水果的谣言,既无逻辑,也无事实。二是谣言标题耸人听闻。如“奶茶里的‘珍珠’有毒”“4种蔬菜都是一级致癌物”等谣言,则是属于“标题党”谣言。三是利用有害物质“忽悠”人。如“3种食物放冰箱会变致癌物”“酱油吃不对会得癌”等谣言,均与黄曲霉素、4-甲基咪唑等有害物质相关。一方面,公众对食品添加剂有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食品类谣言不断地加深人们的“刻板印象”,共同导致食品添加剂类谣言的传播范围较广、影响范围较大。因此,谣言治理工作要在兼顾监测谣言、识别谣言、封堵谣言、打击谣言的同时,用谣言易感人群可接受的形式、易接触的渠道系统地、有计划地开展科普工作。
, 百拇医药
    最佳“逻辑”奖:质变类谣言

    这类谣言经常只突出“质变”,有意省略“量变”这一重要因素。如“吃什么帮助消灭幽门螺杆菌”“隔夜银耳有剧毒”等谣言,都是撇开数量谈益处或坏处。事实上,“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质变”就无从谈起。因此,面对这类传言,还要再进一步思考“究竟要多少量”,谣言便不攻自破了。

    “突出个人奖”

    最佳“表演”奖:国产苏打粉洗桃子变黑

    谣言:2019年9月,网上流传一段“国产苏打粉洗桃子变黑”的视频。视频中,拍摄者先用俄罗斯进口的苏打粉揉搓桃子数秒,然后用清水洗净,桃子表面颜色没有什么变化;接着,他又用国产苏打粉反复揉搓另一只桃子数十秒后,桃子表面开始发黑。视频拍摄者称:“千万不要用国产的苏打粉,那是毒上加毒。”

    真相: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辟谣称,视频中桃子变黑的现象与“毒”无关,其实是花青素类物质的变色反应。只要时间足够长、苏打粉的用量足够多,普通苏打粉都能使桃子里的花青素发生变色反应。由于桃子皮结构相对致密,碱性液体渗入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用俄罗斯苏打粉短时间揉搓的桃子并无明显颜色变化。
, 百拇医药
    最具想象力奖:保温杯泡茶会析出重金属

    谣言:2019年10月底,网上有传言称,不锈钢内胆保温杯不能泡茶叶,泡茶后会产生茶垢,茶垢会腐蚀杯子,进而析出重金属,最终导致人慢性中毒。

    真相: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院长杨军解释称,此说法并没有依据。茶垢并不含有腐蚀性成分。并且,保温杯的内壁使用的不锈钢属于惰性材料,很难被腐蚀。所以“保温杯泡茶会析出重金属”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技术人员还对不锈钢茶杯中泡了24小时的茶水和玻璃杯冲泡的茶水进行了对比实验,检测发现二者重金属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

    最佳“舞台效果”奖:葡萄被喷植物生长调节剂“暴力”催熟

    谣言:2019年7月,正值葡萄大量上市之际,一则“葡萄被喷催色剂强制转色”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名果农正在用喷雾器给葡萄喷洒液体,画外音中介绍“用催色剂,强制转色,变成这个颜色,7到10天就可以上市了”。在视频留言中,作者解释视频中喷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 http://www.100md.com
    真相: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许文平表示,葡萄种植中没有“催色剂”转色、催熟这个说法。农作物生产所用的生长调节剂,微量使用即可以促进果蔬生长或坐果,只要规范使用,对动物和人都是安全的。另外,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是在花期和幼果期使用的,在葡萄已经快成熟的阶段喷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个做法属于非常规操作,纯属画蛇添足和浪费人力。

    最张冠李戴奖:带鱼刷银粉

    谣言:2019年11月,一则关于“带鱼刷银粉”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消息称,带鱼一摸就掉鱼鳞,而且黏黏糊糊,用水一泡还大面积脱落。有人怀疑,这是因为带鱼被刷了银粉。

    真相: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陆冉表示,带鱼上的“银粉”并不是被人刷上去的,而是一层由特殊脂肪形成的表皮,称为“银脂”,它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口感良好的优质脂肪。带鱼鱼体表面能刮掉“银粉”很正常,但如果“银粉”很容易擦落则可能是鱼不新鲜了。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 朱南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