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43707
“双减”之后,家庭需要做什么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0月11日 中国妇女报 2021.10.11
    

    生活处处有课堂,这个课堂的老师就是家长。家长随时随地鼓励孩子动手、动脑、探究、尝试、创新,启发他们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活的知识,活学活用,知行合一,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的即时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 陈若葵

    “双减”政策实施,学科培训班被关停,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家庭作业减少,孩子的课业负担降低,闲暇时间多了。但是,不少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也有莫名的不安。他们的焦虑又转移到“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而影响未来的竞争力、会不会出现“私教”盛行现象、教育“内卷”能否真正停止等方面。那么,“双减”之后,什么样的孩子能够走得更远?父母怎样引导,才有利于孩子脱颖而出?
, http://www.100md.com
    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教育

    “双减”之前,对大多数家长和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是老师的助教。“双减”之后,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明显减轻、分数不再被视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了,家长的压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有利于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回归本源。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做人教育,生活教育和养成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孩子是在与周围的环境、事物和人的互动过程中,在观察、思考、动手、探索中,不断形成认知、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建构经验的。实践性,是家庭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家庭教育的优势。“双减”之后,家长可以借助日常游戏、观察自然、体验感知、生活操作等方式开阔孩子的视野,教会他们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家庭生活情境中充满源源不断、生动自然、随机而又包含内在关联的教育契机,家长细心观察孩子,捕捉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热情,创设问题和挑战,引导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和孩子一起观察天上的蓝天、白云、星星、闪电等自然现象,了解天文知识;一起查看电表水表,了解家庭用电用水情况,聊聊节电节水话题,培养环保意识;家人一起说说发生的新闻事件,各抒己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引导孩子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http://www.100md.com
    生活处处有课堂,这个课堂的老师就是家长。家长随时随地鼓励孩子动手、动脑、探究、尝试、创新,启发他们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活的知识,活学活用,知行合一,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的即时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家庭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建立规矩、设立底线,让孩子懂得敬畏规则,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包括健康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规律的作息,规范的行为习惯、秩序感、做事善始善终,自律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阅读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欣赏艺术的习惯、适当上网的习惯、自主安排时间的习惯等等。这些,是孩子未来人生发展的基石。但这些习惯的养成,不能寄希望于学校和孩子的自觉,需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引导、示范和督促。

    运动习惯的养成,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它更得益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需要经常带孩子一起运动,培养一两种运动爱好和特长。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3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运动状况研究发现,每天运动1~2小时的学生,成绩在班级属于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分别是19.1%和42.7%,不运动的学生属于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分别为10.1%和31.2%。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上等的比例为24.8%。研究还发现,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朋友人数更多,更愿意与伙伴一起玩、更善于沟通。运动,让孩子终生受益。
, http://www.100md.com
    孩子的很多技能可以从家庭劳动中习得。劳动不仅能够促进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导致的学习障碍,眼里有活儿的孩子更善于观察,善于换位思考,心中有他人,也更有责任心。这些都是孩子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品质。“双减”之后,孩子有了空闲时间,家长可以从小事做起,给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承担家庭生活中事务,做家里的小帮手,比如教孩子使用家用电器,或者动手安装简易的花架、组装桌椅,教给孩子生活技能,使之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和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成就孩子更好的人生。

    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而非技能

    一直以来,部分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艺术特长存在功利倾向:或希望孩子通过一技之长获取进入理想学校的敲门砖。然而,随着“双减”的进一步实施,特长生等加分政策被取消,有些捷径被堵死,艺考门槛也越来越高。同时,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逐渐将音美体纳入中高考的做法,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了明确的指引,即音体美教育,旨在让孩子在兴趣体验中培养审美素养、艺术素养、强身健体。
, 百拇医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家庭对孩子才艺培养的功利性被明显降低,家长可以更关注孩子的真正喜好和天资禀赋,创设更具个性化的空间,帮助孩子发现、发展自己的爱好,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愉悦感、幸福感,感受生活之美,滋润心灵,最终成就孩子的健康人格,使他们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比如,在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中,家长需要重新审视曾经忽略的一件事情,即学音乐≠学乐器。父母可以从唱唱跳跳、尝试视唱练耳,接触节奏感强的打击乐等帮孩子入门,在玩耍和游戏中,使他们的身心与音乐自然融合,激发孩子的听觉想象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有了这些基础,如果孩子有意愿,再开始学习乐器,孩子相对容易坚持下去,也更容易体会音乐之美,把音乐发展成自己一生的爱好,而非一练琴,家里就鸡飞狗跳,最终导致孩子学了一门技术,却恨了一门艺术。

    共情,让孩子拥有好情绪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抑郁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合作研究也显示,中学生中18.1%的孩子有过自杀想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 百拇医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的对比研究中发现,中国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最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和交友。但情绪和交友恰恰包含在孩子快乐幸福的要素中,也是孩子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拥有良好情绪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双减”将孩子和家长从应接不暇的课外辅导班中解脱出来,从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题和考试中解脱出来,亲子有了踏踏实实相处的时间,父母要做的就是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友好互动,比如一起游戏、阅读、参观博物馆、走进大自然……共同做孩子喜欢的事情、聊孩子喜欢的话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快乐,关注他们的困惑,分担他们所遭遇的挫败带来的伤心与郁闷,给予必要的帮助、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被帮助、被激励的,在这种融洽的氛围和良性互动中,孩子的喜怒哀乐都能得到正向的释放,心情舒畅,家长的教育意图更容易实现,家庭教育的含金量也会大大增加。

    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需要父母的高情商。生活中,父母应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特别是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允许孩子辩解,让他讲出自己的理由;惩罚孩子的时候,允许他哭泣,发泄不满和愤怒,并引导他如何恰当地表达不满和愤怒,逐渐学会得体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在此过程中,父母要能换位思考、善解人意、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与孩子共情。这一方面能让孩子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真实的自己,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有自信和勇气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另一方面,也能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建立同理心,学会与他人共情,为他人着想,摆脱自我中心,在未来的人生中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在与人合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