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锥体外系疾病 > 帕金森病
编号:13352327
肢体抖动不一定是帕金森病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6日 保健时报 第1101期
     全球知名的慢病患者体育赛事美敦力“全球英雄”长跑赛上个月在美国举行,来自河北承德的特发性震颤患者楚女士参加了10 英里赛(16.093 公里),并以2 小时32 分的成绩完赛。

    “特发性震颤”这个名称听上去很陌生,但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其症状容易和帕金森病混淆,因此漏诊、误诊情况比较常见。

    震颤被误诊延误了治疗时机

    十多年前,楚女士开始感到手部时常发生轻微颤抖。起初她认为这是肌肉疲劳和紧张的结果,没怎么当回事儿,直到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在办公室中书写单据,回到家中也无法给孩子剪指甲时,她才开始感到不安。

    然而,求诊之路并不顺利。楚女士很快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但在服用帕金森相关药物后,病情并没有缓解。直到承德当地一位神经科医生在详细了解了病情后,才对她作出了特发性震颤的初步诊断。2009 年,楚女士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脑起搏器)后,颤动症状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 百拇医药
    这一曲折的求医过程给楚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她接触到许多特发性震颤病友,发现很多人都经历了像她一样的误诊和漏诊情况,延误了治疗时机。

    早期震颤症状不易被察觉

    早期的特发性震颤症状非常不易觉察,在身体静止的情况下,患者通常不出现震颤,绝大多数震颤发生在活动时,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震颤范围逐渐扩大,从身体的一侧扩展至另一侧,扩展顺序无规律,同时可伴有头部、面部或声音震颤。该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0.3%~1.7%;随着年龄的增加,大于40岁者的发病率为5.5%;大于65岁,其发病率为10.2%。

    “特发性震颤长期以来面临发病率高、就诊率低的窘境,像楚女士这样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的案例也不在少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建宇说,目前,特发性震颤是无法根治、无法治愈的。临床上很多特发性震颤患者被误诊为帕金森病,但实际上,两种疾病有诸多不同。
, 百拇医药
    李建宇列出了特发性震颤的几大特点,据此可有助于作出更准确快速的诊断:特发性震颤以上肢远端的震颤为唯一表现;帕金森病则以行动迟缓为主症,伴随震颤、僵直等症状;30%~50%的特发性震颤有家族遗传史,这远高于帕金森病的相关数据。在震颤类型上,特发性震颤主要是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呈对称性,且震颤部位主要集中为手臂、手、头、下颌和语言;帕金森病多为静止性震颤,不呈对称性,且多为手部搓丸样震颤、下肢静止性震颤。此外,从平均首发年龄上来看,特发性震颤多为45岁左右,而帕金森病则多集中在60 岁。

    植入脑起搏器是唯一有效的疗法

    那么,一旦确诊为特发性震颤,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李建宇表示,对于一些症状轻微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平时应该多控制情绪,避免情绪紧张加重病情。而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在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的同时,则可考虑外科手术,即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缓解震颤,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外科手术疗法。
, http://www.100md.com
    据了解,脑深部电刺激术是在胸前皮下植入神经刺激器发射微弱电脉冲,通过延伸导线到达植入脑内特定核团形成电刺激,达到有效控制症状的目的,这一手术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等优势。

    难道药物不可以控制特发性震颤的症状吗?李建宇指出,特发性震颤并无特效药物。轻度患者无需治疗;轻度到中度患者因工作或社交的需要,可选择事前半小时服药以间歇性减轻症状;中度到重度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予以控制。对于药物难治性重度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而头部或声音震颤患者可选择A 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对于特发性震颤患者如何进行锻炼的问题,李建宇提醒,特发性震颤患者进行锻炼时,还应该遵循适当运动、持之以恒的原则。平时尽量做一些体能锻炼,转动一下颈部、多搓搓手、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另外,生活要规律,避免劳累,注意心态平稳,多看书,勤动脑。, 百拇医药(记者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