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类癌及类癌综合征 > 结、直肠癌
编号:13355914
美国癌症协会:90后直肠癌增4倍!5 种早期警告信号,年轻人要留意!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3日 保健时报 第1192期
     饮食纤维素不足、缺乏运动、压力大是主因

    美国癌症协会(ACS)发布过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称和1950 年出生人群相比,90 后结肠癌患病风险增加了2 倍,直肠癌增加了4 倍,可见结直肠癌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过去年轻肠癌患者发病,大多与遗传性、家族聚集性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撞上”肠癌,非遗传性的散发特性明显。

    30岁左右罹患大肠癌恶性程度更高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此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患者尤其30 岁以下的结直肠癌病人通常警惕性不够,对直肠内发生的癌前病变,如息肉、溃疡等未能及时治疗,最终发展成癌症。
, 百拇医药
    武汉协和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琳芳介绍,小于30 岁的青年人大肠癌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有一定的特点:一是被检查出大肠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已到中晚期,且恶性程度高于老年人。二是年龄越小,恶性程度越高。青年人大肠癌中黏液腺癌(恶性程度高)所占的比例为老年人的3~6 倍,占青年人大肠癌的50%~60% 。小于20岁的患者中80%~90% 均为黏液腺癌,青年女性卵巢转移率高。文献报道,由大肠癌导致的卵巢转移率为6%~8%。三是确诊前病程短,从出现症状到手术的时间平均为5~10 个月。四是青年人大肠癌更容易误诊,青年人大肠癌的误诊率高达60%~70%。临床资料显示,青年人大肠癌常被误诊为慢性结肠炎、痔疮、痢疾、粘连性肠梗阻、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

    饮食中纤维素不足、缺乏运动、压力大是患病主因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建军介绍,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和纤维素不足是大肠癌主要的发病原因。
, 百拇医药
    首先高脂肪饮食是饮食中的一大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可增加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对肠道黏膜有潜在的刺激和损害。如果长期处在这种刺激和损害中,就可能诱发肿瘤细胞的产生,导致大肠癌。

    其次,饮食中缺乏纤维素也是一大原因。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的东西也越来越精。其实粮食在精加工的过程中,丢失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纤维素。缺乏稀释致癌物的纤维素,容易造成代谢后致癌物浓度增高。

    最后,常吃油炸食品也是不好的习惯。油炸、煎烤食品以及腌制品中含有致癌物,一些微量元素缺乏,也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油腻饮食会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逐渐在肠道内形成致癌物质。

    另外,压力大、运动少也是青年人患大肠癌的重要原因。长期过量饮酒、吸烟以及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运动量过少,都直接导致了大肠癌在青年人中高发。而这些因素的重要性都要大于遗传、种族因素的影响。一些良性肠道病也会增加患肠癌几率,如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息肉。
, 百拇医药
    贫血、腹胀、腹痛、常放屁是大肠癌早期警告信号

    美国健康网站整理出5 种早期警告信号,年轻人要留意:

    1.贫血

    在临床上许多大肠癌的初始症状就是贫血,大肠癌肿瘤会消耗人体红细胞供应。

    2.大肠出血

    排便后擦拭时,粪便上有血丝,或是粪便的状态呈现黑色,这可能是因胃肠道出血引起,最好尽快就医。

    3.无原因的体重下滑

    肿瘤可能让人失去食欲,还会改变新陈代谢。
, 百拇医药
    4.便便形态改变

    由于肿瘤造成肠道狭窄,因此粪便难以通过而引发便秘;或是粪便形状逐渐变细,甚至常常腹泻。如果发现这些变化超过4 周,建议尽快就医。

    5.腹胀、腹痛或常放屁

    如果常常腹痛,或是不由自主地放屁,要小心大肠癌。

    多吃蔬果勤筛查,能有效预防大肠癌

    在日常饮食和生活中,我们要提前预防。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朱正明介绍说,医学界一般认为,一是避免经常高脂肪、少纤维饮食,这样罹患大肠癌的几率会降低,而膳食偏重蔬菜、果类等含丰富纤维的食物,肠癌发病率则较低。二是不吸烟,吸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因此最好戒烟,戒烟较为困难的也要尽量少吸烟。三是西蓝花中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含量也很高。还有各种强效抗氧化物质,能帮我们消除污染,加快自身的排毒过程。因此,多吃一些这类蔬菜可以起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此外,对于有家族史和35 岁以上的人群,应该定期做结肠镜检查。如果感到肠道不适,如下腹痛、便稀、便血或者黏稠的血便等,要及时就医。, 百拇医药(记者 燕声)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肿瘤 > 癌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