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猩红热
编号:13356026
猩红热实现快速诊断,尚无疫苗可预防,主要以临床诊断为主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27日 保健时报 第1196期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草莓舌等。患者和带菌者是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空气飞沫)和皮肤接触(破损皮肤伤口)。

    在我国,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猩红热是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防疫系统的逐步建立,相关人员对猩红热的流行情况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猩红热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1979年达15.3/10万。1985年后全国发病率逐年下降。

    过去的60 多年间,猩红热发病情况可归纳为三个阶段:1950~1985 年为第一阶段,特点为发病率高,波动大,4~5 年为一个周期;1986~1995 年为第二阶段,特点是发病率逐年下降;1995 年以后为第三阶段,特点是发病情况趋于平稳。

    1996 年,我国制定了《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用于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猩红热的诊断和防治。

    2003 年,我国建立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实现了在全国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猩红热病例的动态监测,对于及早发现猩红热疫情、了解疫情进展及其流行病学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猩红热,主要以临床诊断为主。为适应新的传染病防控形势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开展了多种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1~2 小时即可实现对GAS血清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参考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60年》), 百拇医药(记者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