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5.31
编号:81331
中国第一位捐遗体的人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31日 生命时报 2019.05.31
     1933年,余子维立下遗嘱志愿病理解剖

    中国第一位捐遗体的人

    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讲师 张孙彪

    在西医本土化过程中,近代医学界人士对于人体解剖,尤其是病理解剖重要性的认知不断加深。他们认为,它与诊治水平提升、医学教育进步、解释病家疑惑等有莫大关系,应在社会推广施行,但传统伦理的约束、医政管理的消极、科学精神的缺失,病理解剖的社会推广显得步履维艰。

    1935年,近代上海医家汪企张忧心忡忡地写下:“盖以当时社会迷信观念太深,虽有政府制定供学术研究准许解剖之法令,而行政官署往往惑于因果,辄作中梗,故纵有路毙之尸、刑余之体、被害之遗骸、法律之尸身,不能一一罗致,转愿付之丛葬,良堪痛惜。”他认为中国民众顽固的遗体迷信观念,导致病理解剖推行困难重重。不过,他提及在此黯淡局面之下,尚有“三五有识之士或维助供给”,这些人就是近代社会出现的志愿捐体用于病理解剖者。
, 百拇医药
    1933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立下遗嘱,志愿病理解剖的人——余子维出现了。余子维(1872~1933年,名纲,别号森子),早年是个中医大夫,后来“每觉旧医理论支离,缺乏科学之根据,遂决心学习新医”。于是东渡东瀛留学,在东京慈惠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并结识了孙中山、徐锡麟等革命党人,立志改变中国的积贫积弱。留学期间,他意识到“改良中国医学,须以基础医学入手,乃赴各地医校,联络同志,研究解剖、生理、病理、细菌诸学,备将来归国为新学之资。”1911年,他毕业归国,先后创办了江西军医学校、永嘉县儿女卫生学院,矢志不渝地推行医学教育。

    1932年5月,长期困扰余子维的胃病再次大发作,而且肝胃部触有硬块,时有出血,他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开始考虑安排后事。1933年春节前后,他与亲朋好友商议预作遗嘱,并叮嘱他的孩子余继敏:“吾死后必须实行病理解剖,以遂吾志,汝切记之!”即使在弥留之际,他仍然念念不忘实行解剖,立下遗嘱。

    这份遗嘱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志愿病理解剖同意书,对中国医学发展的意义非同一般。1933年2月24日凌晨,余子维离世。当天下午,他的遗体就在温州大南医院施行了解剖,肝胃病脏做成病理标本,赠送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做学术研究之用。
, 百拇医药
    当时,这件事在医界和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余云岫盛赞余子维“吾医学界破天荒第一人也”。翌年,全国医师联合会第三届代表大会通过《请全会表彰余子维先生以奖励病理解剖案》,决议将余氏遗体解剖之日作为病理解剖有志会纪念日,并将《医事汇刊》1935年第四期命名为《余子维先生纪念专刊》加以纪念。医学教育家颜福庆为专刊题词“以身作则”,名医金鸣宇题词“求科学之真理,以遗体供牺牲,利人利世,先觉先知。大哉!先生精神不死”,他们均对余氏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

    受余子维志愿精神的感召,医界人士不时追随效仿。国民政府军医官金守钦在“弥留之际,嘱以遗体解剖,骨骼为标本……将尸体送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解剖”。

    1937年,中医师叶古红于死前三日,曾手书遗嘱,请两友证明,赠中央医院解剖,供全球学术之牺牲。于逝世第二日,由中央医院检验主任康熙荣大夫在该院施行解剖”。时人称赞叶氏“能摒弃门户之见,用学术的眼光,毅然决然地就治于新医,并且进一步竟肯牺牲躯壳,来作新医学术上的研究,一方正是鼓励同道,同时更昭示中医,只有新旧医打破隔膜,携手研究,才能建设中华本位医学,同时更达至中医改进的境地。”
, 百拇医药
    1949年,汪企张在《医药世界》刊物上刊登了解剖志愿书,志愿书中声称:“(一)本人自上海市医师公会成立迄今,从未一日脱离关系,故死后,自愿将尸体解剖的支配权委托公会,即由公会决定交某医学机关执行;(二)为促进同仁或社会人士志愿解剖起见,希望上海市医师公会或执行解剖的机关,须保存解剖记录,将来可供解剖史上作参考。”

    新中国成立后,近代病理学家谷镜\u6c67为发展及推动尸检工作,利用一切机会向社会各阶层疾呼,在报刊上著文,发起签名运动。在临终弥留之际,他还嘱咐死后解剖时仔细观察他的心脏、血管、肾上腺。近代中国志愿捐体解剖的精神,正是在这些医者以身作则的践行下,代代延续,薪火相传。

    当下,病理解剖普及困难仍是中国要直面的问题,曾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尸体主要源于遗体捐献和因突发、意外死亡、无人认领的尸体。死后对患者进行尸体解剖也是遗体捐献的一种形式。在国外,许多医院的尸检率超过50%以上。我国卫生部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要求尸检率达30%以上,但实际操作中远没有达标。

    由此可见,志愿解剖理念深入人心是个长期的过程,但近代志愿捐体病理解剖医师身上所闪耀的精神,必将穿透历史时空,照亮中国医学前行的道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