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2.13
编号:84138
国人早该得诺贝尔奖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3日 生命时报 2019.12.13
     国人早该得诺贝尔奖

    大约是在1981年秋天,杨振宁博士访问日本,来到仙台东北大学工学部讲学,当时来听讲的人把大讲堂的过道都站满了。讲课后杨先生提出,要见一见在仙台留学的中国学生。获得见面机会的共有8位中国留学生,并合了一张影(见图),除了笔者以及工学部研究生俞荣外,其他6位都是中国政府公派的大学本科生。现在看看合影中的8人,只有我与一名男性本科生回到了祖国,而我的朋友俞荣及另一人留在了日本,其余4人都去了美国。我至今记得,交谈期间俞荣针对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提了好多问题。

    杨振宁先生是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中国科学界的影响巨大。杨振宁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国内真正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获得自然科学诺奖的,是做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她在2015年获奖。关于诺奖,日本近20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一人获诺奖,人口不到1000万的犹太民族竟有近百人获诺奖,相比来说,作为人口数量14亿、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我们是否显得过于寒酸,差距太悬殊了?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一定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长期以来我们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只注重应用研究;二是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更多是强调协作攻关,不注意发挥个人的潜力和能动性,而诺奖只授予健在的个人;第三是改革开放前受政治形势影响,我们对诺奖重视不够,大概是认为这个“洋奖”并不值得稀罕。

    笔者一直认为,早在50余年前中国人就理应获得自然科学诺奖。1965年是笔者入大学的第二年,正值“文革”开始的前夕,当时我国庄严宣布:开创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纪元——成功合成了牛胰岛素。笔者认为这项成果获得诺奖是当之无愧的,甚至绰绰有余,其科学价值要超过青蒿素的发现。1966年,当时的诺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尤利斯曾为此专程来上海,但据说后来因为不能确定谁是最主要贡献者而不了了之,因为诺奖不授予团体。我相信,如果50年前我们没有痛失这一良机,选出一名代表去摘取诺奖,那对我国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清楚能与诺奖有缘者永远是极少数。我的日本老师\u6edd岛任也鼓励下属们向诺奖努力。在日语中“饮めろ(意为喝的起酒)”发音与诺奖极相近,于是,我的日本同事经常开玩笑说:“让我们为‘喝的起酒’而努力!”(连载12)▲右五为杨振宁教授,右一为刘又宁教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