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2.24
编号:83922
母亲把心掏给了病人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24日 生命时报 2019.12.24
     编者的话:从推广心内科最新技术,到积极投身健康科普宣传,倡导预防与服务的医学理念,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一直身体力行,被国内外媒体和同行誉为“民间科技大使”。从本期起,我们邀请胡大一教授入驻“茶座”,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行医故事,敬请关注。

    母亲把心掏给了病人

    胡大一

    1946年,我出生在河南开封。我的父亲叫李公恕,我的母亲叫胡佩兰,他们一个是眼科医生,一个是妇产科医生。

    父亲祖籍河南内黄县。1937年,父亲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比母亲大一届。抗战期间,河南大学辗转流亡办学,父亲母亲在烽火中相识相恋,苦习医术。1945年抗战胜利,他们二人在开封结了婚。我的父亲母亲为人正直朴素、热情善良,一生都特别关心病人,陪伴病人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陪伴家人。
, http://www.100md.com
    1949年全国刚解放时,军管会希望我的父母以他们的一技之长参加革命工作,救治伤员。6月,父亲受命参加武昌铁路医院的组建工作,成为第一任院长兼眼科主任,由母亲担任妇产科主任。当时医院只有5名工作人员,却要克服困难接受南下大军中的200多名伤病员。

    当时上有老母,下有三个孩子,军代表明确不建议母亲辛苦工作,但她坚决要求加入解放军伤员的救治,最终把伤员全部治愈。时任衡阳铁路局局长的郭维城称赞她“干工作,不惜力气”!这就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她因此被评为1951年铁路系统全国劳模。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就是忙、忙、忙。除了读书学习,她没日没夜地做手术,看病人。后来在郑州铁路中心医院负责西安、石家庄、武昌等地的病人,妇产科的急症随叫随到,很难准时下班,她从没有怨言。有时我到医院去等她回家,也是在她的办公室看书、写作业,看不见她的人影。照顾我们兄弟四人,买菜做饭,操持家务,安排我们上学,主要都是父亲的事。
, 百拇医药
    母亲不会用太多的语言教育我。学医以后,我受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最大。我记得小学中学时写作文,最常写的就是我的母亲,常被评为优秀范文。母亲是一个工作敬业、学习刻苦的人,对她的职业十分热爱。母亲可能会跟家人、我父亲、孩子们生气、发脾气,唯独对患者,怎么都不着急,几乎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

    我母亲曾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职业,得将心比心;看病要把心掏给患者,要和他唠唠家常,患者就会理解医生;要同情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要和患者充分地讨论商量,给他们选择的余地,听取患者对效果的预期。

    母亲认为,患者是衣食父母,医生所有的价值感都体现在为患者的服务中,你的学习也是在患者身上进行的。我母亲开处方,从来不开那些没用的检查,她的原则是“有效”,在有效的前提下要便宜,尽量不开贵药,绝不过度用药,不过度治疗。“医生治病救人,不能光想着钱。”她说。

    记得母亲78岁那年,有一天晚上她刚下班回家,一位从郑州乡下赶来的女患者慌慌张张来敲门。母亲一看,她脸色蜡黄,裤子上、手上都是血,就知道是妇科急症,拉着她的手,打车去了医院。后来,母亲帮她调养好身体,三年后她生了大胖儿子。母亲问诊时,得知她家里盖房困难,还一定要资助她。当我母亲去世后,她清明节带着孩子到黄河边我母亲墓前祭拜,也来看望我们,还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她写道:“胡医生,这么多年来,我没能叫您一声娘,您待我比亲娘还亲。”
, http://www.100md.com
    母亲对我的另一个深刻影响是随访,这是医生一个重要的职业习惯。没有一个医生能够一次看好病,看病是一个过程,必须要随诊。给病人看高血压,开出的药真能把血压降下来吗?有没有副作用?没有随访和互动,就不可能把血压控制好。开始怎么治疗,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只有随访,从中找出原因,才能把患者的病治好;只有随访,医生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在没有电话的年代,母亲会把患者的地址记在本子上,患者不按时来,她就写信去提醒。我至今记得,母亲有很多小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的都是地址,后来就变成了电话号码,再后来又变成了手机号码。她记不住我的手机号码,但却会记住病人的。

    母亲70岁时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仍坚持出诊。手术做不了,就看门诊;大医院没机会了,就去社区基层;大病看不了,就看常见病。她还拿出积攒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母亲去世前,我与她最后一次见面是2013年她作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来北京出席颁奖典礼。2014年1月21日,98岁的母亲看完了当天最后一个病人,说:“病人看完了,咱们回家吧。”第二天上午,许多找她看病的患者在诊室门口等她,当得知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都抱头痛哭。

    我离家早,又回家太少,多年抱有遗憾。母亲去世两年前的一天早上,她打电话对我说:“我想好了,(现在我)在郑州还能工作,能干一天是一天,等门诊干不动了,就上北京(找你)。”我总觉得母亲能活过一百岁,能有一点时间住到北京,我也能有更多时间陪她说说话。但这些都成了我永远的遗憾……(连载①)▲

    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国家卫健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