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信息
编号:91891
越来越多年轻人立遗嘱
http://www.100md.com 2021年4月30日 生命时报 2021.04.30
     对生死看得开 身后事早安排

    越来越多年轻人立遗嘱

    受访专家: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博士 侯正华

    本报记者 高 阳

    “什么时候该立个遗嘱”,在大家印象里仿佛是老年人要思考的问题,但现在一些年轻人已经着手做了。根据中华遗嘱库近日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订立遗嘱。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开通了“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这一功能的使用者中,年轻人也是主力军。2020年,中华遗嘱库共收到近7万份“微信遗嘱”,其中20~30岁人群占38.7%,20岁以下的人群占27.4%。从内容上看,大多数人会给爱人、家人留下心里话,这些话平时很难向对方当面说出;还有些人希望指定某人替自己照看父母和宠物。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汤永隆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订立遗嘱,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心态。
, 百拇医药
    生死观更开放。以往我们都比较避讳谈死亡,现在的年轻人愿意早早立遗嘱,体现出他们对死亡的认知更加开放、理性。在生前安排好后事、避免纷争,其实是法治社会中比较合理的安排,这一理念逐渐被人接受。

    风险意识变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博士侯正华说,现在的年轻人肩负着学习、情感、家庭和工作等巨大压力,在经过了去年的新冠疫情后,年轻人对生死问题有了新的看法。“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哪一个先来。”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太多,未来也变得不确定,使他们不得不去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

    独立意识提高。还有些年轻人希望把事情提前想好、安排好,发生意外需要进行一些医疗救治措施时,可以给家人和医生救治的决策参考,不想过度连累家人,体现了责任意识、独立意识。

    缺乏意义感。汤永隆认为,还有很多年轻人立遗嘱,是在于他们对现实生活普遍感受到“无意义”。“意义感缺失”让年轻人提早看到了“生命的终点”,没什么好眷恋,于是早早写遗嘱也没什么需要避讳。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比如长期受身心疾病困扰的年轻人,感觉自己可能快要撑不住了,可能会先做好安排,提前写好医嘱,给亲人们一个交代。
, 百拇医药
    立遗嘱的行为本身可以缓解压力。直面死亡、敬畏死亡,能够“以死观生,向死而生”,让年轻人提前思考未来的可能性,感激生命所带来的各种美好体验。但总体上,汤永隆认为,健康的年轻人不必早早立遗嘱。遗嘱通常是经济和法律范畴的行为预案,并不是年轻人目前人生的重要计划之一,更不是年轻人要提前思考的必要问题。

    汤永隆建议,年轻人要积极乐观地直面人生,审慎对待与处理生死问题。与其跟风“立遗嘱”,不如给自己写份“墓志铭”。遗嘱与墓志铭不一样,前者是经济财产的分配,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传达,立遗嘱的人只能看到“财产分配的结果”,对现实人生没有指导意义。写墓志铭则不同,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对此人一生的评价。这种评价基于你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恰恰是这些内容构成了生命的意义。往这个方面思考,也许更能激励当下的行动。汤永隆认为,年轻人可以对身后事有所考虑,但不该热衷立遗嘱,而是先解决生涯规划问题,树立人生目标,找寻人生价值,在行动中找到热爱和意义感。如果要抒发自己对重要亲朋的感情,可以当面、书面表达谢意或爱意,而不是埋藏在遗嘱里。在活着的当下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才能不留遗憾,持久幸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