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4年第1期
编号:11104044
惟味与色无可争——拷问“劝吃”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日 《科学养生》 2004年第1期
     吃、喝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所以,审慎对待饮食,一直是人们科学养生的热门话题。因为,吃什么,怎样吃,在任何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总会折射出一种心态,一种感情,一种行为,一种观念乃至一种道德。吃,对民族的生存发展,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如忘却了饮食科学和饮食卫生,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都是不利的。吃的好了,自然是福;吃的不妥,一样是祸。

    “非典“时期以来,基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深化与普及,全社会都在推行“分餐制“,而且,有从饭店向家庭延伸的趋势。这对于国人千余年来围桌伙吃共餐的食俗传统,确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大变革。

    记得在我六岁那年,一个秋天的下午,跟父亲去给一位老年友人过六十寿辰。平房小院里摆了四桌,因为宾客多,还得分两次入席。我是小孩子,就让我先吃。听说,还是从大饭庄里请来的厨师,做了天津有名的“八大碗”。碗大、菜多,加上桌面又大,吃的时候对面的菜就挟不着,于是,熟人就互相让菜,你给他挟,他给你舀,主人还挨桌“劝吃”,弄的满桌都是汤、菜。最感人的场面,还是我旁边有两位叫姑妈的,他们用自己的筷子,挟着烩海参、扒肉条,非得送到同桌亲友的嘴里不可,那人说不爱吃肥肉,但这两位说不吃不行,那人实在无奈,只得用碗接着,然后又从自己的碗里挟起来,转让给别人。于是,劝让不止,说胜于吃,热闹极了。事后,听家里人说,请客就得“劝吃”,显得“和气”、“实在”、“热闹”。而且,十人或十二人一桌,史书称,这种吃法最能表示中国人的合作精神。菜上全了,大家一起动筷,相互敬酒,彼此劝吃,是最高雅的食文化礼仪。先哲认为,食而不让,失之于礼。于是,世代相传,演绎至今。不过,最初只是消极的让,而今改为积极的让。才出现了将菜挟到他人的盘中、碗内以至于嘴里。
, 百拇医药
    在我国,有史以来,一家人团聚,即是共餐。所谓筵席,古人原指“席地而坐”,后来演变为“酒席”的专用名词,也就是多人聚餐的饮食方式之一。它是随社会历史发展而出现的,是基于一定目的而举办的,于是才有了宴会,比如国宴、家宴、喜宴、寿宴等,这也是我国食文化史的一部分。史称,宴享之事,起于夏代,那时只不过是在半地穴式的屋里围坐而宴,随进餐议大事。历代帝王经常宴飨群臣,《后汉书·礼仪志忠》载:“每月朔岁首,为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古诗云:“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可见,众人合餐的做法由来已久。但是,朝廷设宴耗资巨大,当年周公就认为,宴饮无时,挥霍无度,胜而无耻。直到清道光二十三年才宣诏废止。光绪十五年以后,官府的宴请已开始进入民间营业性的酒楼饭庄,酒席宴会又有了新发展,于是就出现了“满汉全席”。清末民初,社会上流行吃“八大盘”,同时也就形成了十至十二人宴会用的大圆桌。民国十九年,又流行八荤八素的“八八席”。日寇侵华时期,因粮蔬紧张,遂演变为四拼盘四大菜的“四四席”。上个世纪50年代,又渐渐恢复了四大拼盘十二大莱的“八八席”新格局。现代的宴会五花八门,争奇斗妍。宴会演绎出的餐桌格局,展示了纷纭复杂的社会内涵,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标榜了不同的规格、品位、时尚和主人的风度、身份、地位,还相对应的透视着宾主关系、宾客层次和位置,比如右宾左主等等。近年有报道,一年公款吃喝要花掉几亿元,宾馆饭店一年扔的残羹剩饭就达二亿元。
, 百拇医药
    宴请既吃出了违纪与犯罪,也喝出了疾病和祸端。其实,千年宴会,流传甚久,百变风情,万变未离其宗,还不是围桌伙吃共餐吗,自然都少不了“劝吃”。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婚庆礼宴,高级饭店的大礼堂摆了二十几桌,大圆桌面中央都有带滚珠滑轮的玻璃盘,上面放菜可以旋转,免除对面挟不着莱之弊。我想,这次盛宴也许可以不用劝吃了吧。哪知,每桌都安排有一位主人重托的“代办”,专司照顾宾客之职。为了不让主人落“包涵”,每菜一上桌,“代办”就挨着个地“劝吃”,不管你爱不爱吃,一视同仁,按量均分。真让我感受到了“道是有情却无情”的滋味。结果弄得多样菜混于一碟,我实在是吃不出什么味道了。不过,它倒是使用了一双“公用筷”为宾客挟菜;也没有非把菜挟到你嘴里不可,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突发“非典”时期,人们为了远离“非典”,防止共餐意外感染,纷纷躲避餐馆饭店,一时,餐饮业史无前例地冷清了下来,持续月余。随着疫情减缓,饭店为了营业,开始推行“分餐制”,食客为了安全,也欣然默认了。往日里那种大圆桌上共餐劝吃的场面也就嘎然而止了,就连马路餐桌也得到扼制。谁也没有怨言,传统也好,陋习也罢,人们都但愿从此一去不再复返。革掉了“礼仪”、“传统”,换来了文明、健康。彻底“移风易俗”了。“违纪”、“染病”也少了些“机遇”,抑祸得福,可谓幸事啊。要说真该写进社会发展史的一页。如果今天重温“病从口入”的古训,再用科学标准来衡量,深究宴会劝吃,必有飞沫,病菌、病毒大可借此传播,显然,有百害无一利。在法国有一句民谚,“惟味与色无可争”。意思是说,食物的味道与衣服的颜色一样,都是随人所好,不可强加。所以,洋人吃西餐,从来都是分餐,家里吃外边吃都一样,既是传统,也是习惯。此举,无疑对于人体的身心健康,防止疾病传染,都有极大的保护作用。, 百拇医药(汪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