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79125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用药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科学养生》 2007年第7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科学、合理地选择用药和识别假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为此,本刊邀请糖尿病防治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经教授,请他详谈相关知识。

    怎样科学、合理地选择好药?李教授说,所谓好药的标准是:(1)药物作用机理明确,有确切疗效。看药物说明不能只看治什么病(药物的适应征),首先要看药物的作用机理,不能有中医的原始理论或概念与现代医学观念相混淆的内容。(2)除了药物的主要作用外,还有更广泛的好作用。(3)药物的质量好。药物的质量不仅体现在药物的纯度上,还体现在药物的赋型剂(为了把药压成药片,添加在药中的成分)的技术工艺、缓释或控释技术上,这其中是很有学问的,这些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和药理作用。

    如何看待药物明书上的副作用?李教授说,每种药物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作临床试验的时候,对药物副作用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批准用于临床的药物,副作用必须很小,对身体影响很小。但是在药物说明书上,应当把所有副作用全都写上,以提示医生和病人在使用时给予注意。正规药物说明书上,副作用写得特别多,进口药写得更多。不了解情况的人也许会被吓着,对该药失去信任,不敢再用。其实越是这样写,越是实事求是,越值得信赖。对那些副作用写得很少,或自称“无任何毒副作用”的说明,越是不能相信。
, 百拇医药
    总之,应按照以上标准去判断是否是好药,并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尽量选择质量好的药物。从长远利益看,把病治好,总体的医疗费会减少。如果总舍不得花钱用质量好的药,不能很好地控制疾病,到头来病情加重,出现许多并发症,到那时花的钱总体上要费得多。

    怎样做到合理用药?李教授指出,第一,有病一定要看医生。首次发现的糖尿病患者,最好到大医院(省市级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专科门诊看病,接受比较全面的检查,了解有无糖尿病并发症或者合并其他问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请医生为你选择最适合你病情的药物。医院的级别不同,医生的水平差别很大;专科医生和非专科医生对专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差别也很大。当然,对于无任何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不很高,病情容易控制者,也可以在社区医疗站就诊和随访,如此可以更方便和更经济。病情复杂一些的糖尿病患者(如合并严重并发症者),最好在专科门诊就诊,或者定期在专科门诊复查,平时在社区医疗站复诊、随访。用药不合理、,不但对疾病没好处,而且会增加医疗花费。更不要假充内行,为自己治病,也不要按别人的治疗方法为自己治病。第二,每个人的病情都不一样,疾病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一样,治病一定要个体化,糖尿病的治疗显得更为突出,譬如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不同阶段,选择不同降糖药物,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不同的胰岛素制剂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第三,对于不断研制出的新药物或剂型,该如何应用,需要有资质的医生为您抉择。
, 百拇医药
    李教授最后强调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治疗才会有效。如果不科学饮食,用什么降糖药也不会控制好血糖。治疗血脂异常也是一样,这样医疗费不就是白花了吗?只有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再检查身体还有哪些异常,这才是用药的时机和适应征。

    怎样识别巫医假药?李教授说,社会上有一些“巫医”,为了赚钱而违法制作假药。还有一些厂家骗术五花八门,用画着八卦阴阳鱼的塑料壳装块磁铁和中药面,就称为能降糖的“保健器械”;用极简单的电脉冲的小电器或自吹用一个小小电器设备产生的“新发现的某种粒子”能治病;在植物叶子里偷偷掺上最便宜的降糖药,说成是“某某消渴茶”“某某降糖茶”牟取暴力;把最便宜、最容易得到的魔芋粉装在胶囊里,说成是“某某生命动力素”;把毫无循证医学证据的东西,说成是“植物胰岛素”;还有人胡编什么“稳态医学”理论,兜售保健食品。这些人和厂家利用患者想根除疾病、获得健康的愿望,用伪科学的骗术不择手段地欺骗患者,使患者不但花了大量冤枉钱,还耽误了治病。

    骗子们常用如下几种伎俩,鼓吹他们的药如何神奇:(1)能根治糖尿病;(2)不用限制饮食;(3)能使胰岛再造、器官再造;(4)能改变染色体、改变基因;(5)可以不打胰岛素,停降糖药;(6)保健食品治病比药还灵;(7)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以鱼目混珠的伎俩欺骗群众;(8)纯中药,无毒无害;(9)弄块磁铁、电脉冲或假设什么“新发现的粒子”,谎称高科技;(10)强调是自制药、祖传秘方、御药,其实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11)只用个案报道(张三、李四如何如何)宣传疗效,没做科学实验;(12)在自制药或保健品中偷偷掺西药;(13)利用明星等外行人士做广告,利用群众“争先购买”“谈体会”,充当“托儿”。

    编辑/张玉春, http://www.100md.com(曹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