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8年第8期
编号:11670942
大灾之后,泪水该不该流淌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科学养生》 2008年第8期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的民族遭了大灾。大灾后的心理关怀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的复杂艰巨长期的任务。那么多心理援助志愿者,为灾区人民的心理救助付出那么多的心血,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创造了那么多的成绩,这是令人感动的。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大灾之后的心理关怀不要走偏。

    要 “坚强”,不要压抑泪水

    大灾之后,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孩子不哭”,“妈妈不哭”,“汶川不哭”,“四川不哭”,“中国不哭”,“不哭”几乎成了很多媒体的主题词。有关人员在与灾区人们的直接沟通中,“不哭”也是一个高频词。同时,有的媒体还在褒扬:某某位被救者,没有流泪,表现很坚强。一时间似乎哭成了弱者的代名词,似乎大灾面前不哭才是“坚强”。在救灾现场我们看到,在绵阳九州体育馆,一位母亲对自己5岁的孩子说:“你是个男孩子,应该坚强些。”“别哭了,不要难过了。”也有的人在这样安慰自己的亲友。有些心理志愿者在心理援助工作中,居然也打出“坚强”的口号。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位民工开山时不幸身亡。妻子拖着年幼的孩子来到丈夫尸体前,两眼发直,呆呆地坐在地上。工友们不知所措。一位老大娘走上前来,将年幼的孩子塞到这妇女怀中,大声而动情地说;“孩子,你再也没有爸爸了,你们孤儿寡母往后日子可怎么过呀!”一句话撞开了少妇感情的闸门,她扑在丈夫尸体上哭得死去活来……泪水倾泻出来了,极度紧张的神经和情绪得到缓解,少妇得救了。老太太事后说:“不让她哭出来,眼看又要断送一条命。”这话很有科学道理。

    泪有两种:一是受到物理、化学刺激而出现的泪,如灰尘、风沙、强光、物体碰撞而流出的泪,这叫“刺激泪”;一是人在某种情绪激发下产生的泪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