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11年第10期
编号:12130440
19个月19名精英去世说明什么?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科学养生》 2011年第10期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增多。2010年1月至今的19个月中,知名公司或者企业离世的总经理、董事长级别的高管多达19名。19个月就19名,令人震惊!包括百视通COO吴征、德尔惠股份创始人兼原董事长丁明亮、兴民钢圈董事长王嘉民、成都百事通总经理李学军等。统计发现,这19名高管年龄最小的为吴征,年仅39岁,19名高管的平均年龄为50岁。有的是在睡眠中死去的。50岁,是公认的黄金年龄,对于正处于事业发展中的高管来说,中年猝死,颇为可惜。

    无独有偶。前不久,哈尔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肖某傍晚陪客人后回家,在睡梦中突然停止了呼吸。等家人发现时,肖某生命体征已经消失。家人连夜送往哈尔滨医大一院紧急抢救,可为时已晚,值班医生尽了最大努力,也无力回天。肖某因突发大面积心梗宣告不治,年仅37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2005年,一向在“春晚”中与赵本山、范伟结成“铁三角”的小品演员高秀敏,也是在睡眠中猝死,年仅46岁。

    睡眠中猝死、中年早逝的悲剧屡屡发生!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近八成白领在饮食、睡眠方面没有规律,肥胖趋势越来越年轻化。据了解,近八成白领每天感觉比较疲倦;54.4%的白领表示每天会产生“没睡够”的感觉,46%的人群偶尔才会进行一次运动。此外,23.7%的受调查白领表示早餐“随意打发,起晚了就不吃了”。主流城市白领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的接近六成,而由于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高发,使35~50岁的高收入中年白领群体机体老化速度加快,平均“生理年龄”超过“自然年龄”10年左右,超龄趋势明显加快。

    欧美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40岁以上的中年人,患代谢症候群的比率约为30%~40%。我们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 34岁,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他们也是中年猝死的高发人群。

    那么,什么叫猝死?猝死是怎样发生的?

    笔者就此求教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晓雨。李晓雨教授告诉我们,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也叫急死。即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限定为1小时之内。导致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病,其中一半以上又为冠心病所引起。心脑血管病现在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中年人中很多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但病情程度不一。猝死如没能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病人可在四到六分钟内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猝死也不是偶然发生的。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许多中年人平时自我感觉良好,表面看起来依旧生龙活虎,业务能力丝毫不逊于年轻人,甚至超过他们。但实际上身体已经悄然出现变化。这些“中坚”、“骨干”无暇顾及身体悄然出现的各种疾病信号,对潜在的威胁和隐患浑然不觉。于是,各种隐性疾病突然大爆发,悲剧就发生了!中年人较为普遍的疾病是代谢疾病,如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胆固醇高以及腹部肥胖等等。

    李晓雨说,中年猝死一般多无先兆,或者有先兆不太明显,这就需要自己多留意,一旦出现突发心梗,疲劳、心前区憋闷、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先期症状,这时候应该马上采取平卧位休息,松开裤带、领口,头倾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导致窒息。身边如带急救药,可立刻含服硝酸甘油等以扩张冠状动脉及增加血流的药物。如果是在冬季,要防止寒冷加重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注意保温,如症状仍不能缓解,要立即送医院抢救。

    很多中年人在家庭、事业、社会的多重压力下,过度劳累,身体健康严重“透支”。 他们已经步入多事之秋,正处于一个临界点,许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接受了两次肝移植手术的著名演员傅彪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感叹:“这个毛病是累出来的,以后不能太累了!”高秀敏生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我有时也觉得很疲惫”,“无论如何我都硬撑着” 。

    著名的中医专家刘嘉湘教授痛批当下时弊:“时之生民,以酒为浆,以烟为享,以妄为常,嗜欲无当,七情时张,形神乃伤,肿瘤成殃,性命早殇。”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科学、不合理、不和谐的生活习惯是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

    李教授建议,中年人需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人到中年要尽量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在了解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定期体检或家庭监测及早发现疾病的危险因素、异常情况,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对常见病、慢性病要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如果有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家族遗传史,更要多加留意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患有慢性疾病的中年人,应该制订一个适度的工作、生活时间表,不能长时间地透支体力,需要保证每天6小时以上的睡眠,每周自少要进行四五次适度的健身活动和锻炼,比如慢跑、跳舞、做健身操、打太极拳等。

    李教授说,发达国家如今流行“慢生活”,这对我们不无借鉴意义。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得充实、穷得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然后很快乐地出去旅游。

    每日忙忙碌碌的中年人,学一学发达国家的“慢生活”方式吧,活得优雅一点。编辑/谭明

    Xinxin6626@sina.com, 百拇医药(谭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