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百姓用药》 > 2005年第5期
编号:11551792
踏青提防莱姆病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日 《科学养生·百姓用药》 2005年第5期
踏青提防莱姆病
踏青提防莱姆病

     春光无限藏“危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娱乐性的健身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来到宽阔的大草原,走进茂密的大森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体验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然而在人们玩兴正浓,不知不觉之间,也许会因为被蜱所叮咬,带给人们一种可使人致残的传染病——莱姆病。

    莱姆病的由来

    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莱姆病是由蜱(俗称草爬子)传播的一种慢性疾病。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第一例病人,莱姆病因此而得名。如今,该病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自1986年在黑龙江省林海县首次发现莱姆病后,陆续在吉林、辽宁、内蒙古等21个省市区都有发现。

    辨别莱姆病

    感染莱姆病后,早期出现的局部感染表现是:病人被蜱叮咬部位的皮肤出现游走性红斑,有灼热感和瘙痒。还可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乏力、不适、头痛、颈强直、肌肉、关节疼痛等,少数人出现:恶心、呕吐、背痛等。进入播散性感染期,由于病原体通过血液或淋巴液播散至机体内其他许多部位,从而出现多种系统症状。如:脑膜炎、面神经炎、神经根炎、周围神经炎、房室传导阻滞、心包炎神经系统和等心血管系统疾患。到了晚期,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炎,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关节;二是慢性萎缩性皮炎,发病通常为渐进性的,以肿胀、成蓝色到青紫色的皮肤损害为特征,最后皮肤变硬萎缩,造成关节残疾。由于莱姆病有慢性化倾向,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不仅可使病人早期症状,(如:游走性红斑)出现的时间缩短,更重要的是能防止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及变为慢性。
, 百拇医药
    领略自然风光,勿忘莱姆病预防

    莱姆病对人类危害相当严重。人类在患莱姆病以后不但皮肤、神经系统等多脏器会受损,而且病程长、病死率较高。专业机构的调查显示,所有年龄的人对莱姆病普遍没有免疫力,但进入或居住于林区及农村的人群中发病较多,男性略多于女性。

    因莱姆病多发在夏春季节,一般在每年4月份开始出现,5月份明显增多,6月份达到高峰。而这些季节,正是旅游旺季,所以,有关医学专家提醒去郊外旅游的人们,须注意提防莱姆病的发生。

    硬蜱多生活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辽阔的牧场、半荒漠地带。 因此,在旅游过程中,要做好个体防护,防止蜱的侵袭。

    专家提示

    防莱姆病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 http://www.100md.com     ◆进入森林、灌木丛或草地中活动时,要穿五紧服:穿上色彩鲜明的长裤,并将裤口塞进长靴内;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虫剂。

    ◆宜快步走,不作停留。在林区或山区游玩了2~4小时,要全面检查衣服和体表,发现有蜱应及时去掉。

    ◆若发现蜱叮吸机体,宜轻轻摇动使其自然脱落或轻轻拔出,叮咬伤口处用碘酒和酒精消毒。蜱叮咬的时间越长,传播病原体的可能性就越大。叮吸时间若短于24小时则难以传播感染。因此,及时发现叮吸人血的蜱,并尽早拔除,是预防和减少莱姆病发生的最重要的措施。

    相关链接:

    莱姆病元凶——蜱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常称为硬蜱。蜱的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的蜱饱血后体积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气象、地理等自然因素对莱姆病的发生和传播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如:媒介蜱随着一年四季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 http://www.100md.com(吴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