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资源 > 道地药材
编号:130452
无川药 不成方 ——原创四川道地药材诗词及川药赏析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315期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钟灵毓秀,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系西南边陲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前沿与通道,山川险峻秀美,气候多样,物产丰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中医界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本文从文化角度,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吟唱有代表性的道地川药,介绍川药之功。

    西蜀成都聚药商

    盛唐家国业辉煌,西蜀成都聚药商。车水马龙人鼎沸,藤花木草气幽香。大慈寺主慈悲事,玉局坛尊局药王。千古流传声显赫,大名川产质优良。(《咏唐代成都药市兴起》)全国最早的药市出现于唐中期的蜀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南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置药市》记载:“唐,王昌遇,梓州人,得道,号元子,大中十三年(859年)九月九日上升。自是以来,天下货药辈,皆于九月初集梓州城。八日夜,于州院街易元龙池中,货其所赍之药,川俗因谓之药市。递明而散。逮国朝天圣中,燕龙图肃知郡事,又展为三日,至十一日而罢。药市之起,自唐王昌遇始也。”宋人祝穆地理书《方舆胜览》记载:“成都,古蚕丛氏之囯,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蚕器号蚕市,五月鬻香、药号药市,冬日鬻器用者号七宝市,俱在大慈寺前。”

    成都出现药市,一是受梓州药市影响,二是唐末大乱,全国来蜀避难、经商者日众,成都人口迅速膨胀,药材需求量大增,全国也需要蜀地药材,刺激成都药市兴起。宋代成都药市进入一个新阶段,官员参与观市,与商、民共庆成为传统,药市举办地发展到大慈寺和玉局观两处,市期由原来1天延长到3~5天。大慈寺和玉局观药市具有庙会性质,虽有百货汇集,但药材是主要交易商品。成都药市发展,促进了四川道地药材的销售与扬名。

    川附子:回阳温脏腑

    花若碧蓝星,根含烈焰精。回阳温脏腑,壮火解寒凝。医圣扶心肾,钦安救卫营。四维魁首将,川药搏英名。(《咏附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而以四川所产者为优,故有川附子之称。《本草宗原》在附子项下注曰:“附子以蜀地绵州出者为良,他处虽有,力薄不堪用也。”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其性刚烈迅捷,走而不守,通上达下,行表彻里,补火助阳,温通诸经,乃治阳虚诸证及寒凝痛证之要药,尤其能救治亡阳重证,拯救生命于垂危。《本草经读》谓:“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医家张景岳称:“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但因附子有毒,又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