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483期
编号:137221
从伏邪理论探讨肿瘤伏毒
http://www.100md.com 2021年6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83期
     伏邪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在温病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笔者梳理伏邪理论源流,并结合肿瘤的特异性提出了伏毒的病机、表现形式和中医的治疗思路,现总结如下。

    伏邪理论源流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伏春发,冬寒春温,说明伏邪温病的特点是正气不足,肾不藏精,伺机而发。

    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外台秘要》谓:“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气之所致。”可见冬季中邪即发为伤寒,至春而发则为温病。宋代郭雍确立了春温病名,王安道又指出针对伏邪内发,清里热是主要治法。

    吴又可在《瘟疫论·行邪伏邪之别》说:“瘟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邪毒尚在膜原,此时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离膜原,乃观其变,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邪而出,邪尽方愈。”指出了伏邪瘟疫的病因、病位、治法和方药,并在治法上提出表里分消法,“使邪毒速离募原,便是治法”,创立达原饮,以使气机疏利,直达巢穴,表里分清,邪气溃散,速离膜原。叶天士言:“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雷少逸《时病论·春温》中云:“春温之病,因于冬受微寒,伏于肌肤而不即发,或因冬不藏精,伏于少阴而不即发,皆待来春加感外寒,触动伏气乃发焉。”叶氏、雷氏所论更加贴切。

    温病伏邪与肿瘤伏毒

    笔者通过研习经典和相关医家文献后,对春温、伏气、瘟疫、伏邪等温病学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有机地与肿瘤的病因病机相结合探讨,认为肿瘤发病与伏邪温病有相似之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