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焦点透视
编号:105797
男教师匮缺带来精神软骨症
http://www.100md.com 2000年11月13日
     尽管没有权威的统计资料显示小学教师阴盛阳衰到了什么程度,每个城市居民对此却有直观的印象:在幼儿园乃至小学里,男教师已经如同大熊猫一样稀缺而珍贵。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事实已经延续多年,却没有引起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

    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大城市里,家庭的亲情关系有一种明显的母性偏移倾向,即孩子与母亲、祖母、外婆以及三姑四姨打得火热,却和男性家庭成员若即若离,加之对母爱"三春晖"的歌颂,"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无限传唱,更加重了整个社会的阴性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心思偏于细腻和抒情性,却对力量、刚毅、粗砺、沉稳等精神品质缺乏体会,久而久之,人们惊讶地发现,孩子们虽然安静、内向、不越雷池,却也丧失了勇敢、进取、冒险、拼抢等优秀品质---这无异于患上了精神上的骨质疏松症。

    受社会总体气氛和价值取向的驱动,年轻男性在择业时,较少考虑担任小学教师,因为习惯性的观念认为,和孩子打交道是女人干的活,男性插足其中未免有点"不思进取"。流风所及,小学里除了体育教师之外,很少看到男性的身影,这实际上就延续了幼儿园的"阿姨化"教育结构,于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在近十年最重要的成长期里,孩子们沉浸在母性环境中,玩着女性化的游戏,感染着女性的气质,慢慢地对阳刚精神取向产生陌生感,精神空间变得狭窄。又由于受到女性的长期呵护,缺乏狮子式的摔打和魔鬼化的磨砺,儿童的情感世界极为脆弱,经不起挫折,受不得风寒,稍有风吹草动就出现行为异常。近来,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起因都很细微,或是因为恋爱受挫,或是担心考试不过关,这充分暴露了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敏感、脆弱,应该说,这与学校教育的过分阴柔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现在,一提到教育改革,人们就想到减轻负担、遏制乱收费和课本改良等内容,却很少考虑教育者这一"人"的因素,尤其忽略了教师性别构成这一重要环节。与那些"急性病"相比,男教师匮缺看上去恶果未彰,但实际上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给儿童的精神世界补点钙,这已经是当务之急了。 (本报评论员 蔡方华),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