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焦点透视
编号:107875
治疗精神病广告有虚假
http://www.100md.com 2001年3月2日 人民网
     面对各类广告宣传,许多精神病人家属想信又不敢信,内心矛盾重重。为此,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张维熙教授指出了辨别方法,并提出建议。

    虚假广告的共同特征有:

    1.以“祖传秘方”为由,不公开药品成分。

    2.常使用非专业语言,如“神情恍惚”、“胡言乱语”等既不能准确描述症状,又带有明显贬义的词语,一看便知不是出自专业人员的手笔。

    3.概念混乱,分类不清。许多广告的治疗范围把“失眠多梦、焦虑惊恐、躁狂抑郁、行为紊乱”等精神症状与“神经衰弱、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名称放在一起,使人感觉杂乱无章。

    4.夸大其辞。使用“重大突破”、“永不复发”、“最佳良药”等极端词句误导消费者。

    5.故弄玄虚。说该药可以“调理人体内脏功能、平衡阴阳,有泻火除烦、宁神安志、活血化淤之功效”,这些描述均缺乏客观评定指标。

    6.欺世盗名。说×××是“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但业内人士全然不知。说自己的机构是“国家××部××研究中心”或“国际精神卫生研究所”,但经多方查找,闻所未闻。

    为此,作为家属应做到:

    1.相信科学。科学体现在一种治疗对群体的疗效而不是个体,别人用此方法治好了,不等于你用也能好,特别是不要相信“典型案例”,最好能看到其研究论文。

    2.仔细研究广告中的用语,如有上述虚假广告的特征,则坚决抵制诱惑。

    3.如果因虚假广告蒙受损失,应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健文),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药业版 > 监督管理 > 药品广告 > 药品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