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生命科学 > 基因 > 克隆
编号:108961
我国科学家着手克隆荒漠植物抗旱基因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17日 新华社
     主持克隆甘草抗旱基因国家项目的中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已发现了甘草等生活在恶劣环境里的荒漠植物的抗旱机制,正着手进行抗旱耐盐基因的克隆工作。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根轩教授说,在极端环境的长期选择作用下,中国西北部的现有植物中肯定存在着极端条件下生存所必需的抗逆基因。准确找到并克隆出这类基因,运用于提高植物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性,增加旱地作物的产量,是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科学家进行的实验中,他们发现甘草等植物在温度上升与湿度下降达到一定值后,其体内气孔出现规律性的开合振荡,以达到节水抗旱的目的。据测算,气孔的开合振荡可提高瞬间水份利用效率达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同时,科学家还发现,荒漠植物以累积次生代谢产物来适应干旱环境。

    科学家指出,正是早期发现的甘草的两项抗旱机制,启动了荒漠植物抗旱相关基因克隆和利用的研究。

    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年受旱面积达三至四亿亩,特别是担负粮食生产任务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华北、东北和西北,恰恰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分布着地球同纬度的旱极、热极和寒极,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专家指出,二零三零年中国粮食总产只有达到六点四至七亿吨,才能基本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

    据报道,拥有先进科技的国家已分别发现了一些抗旱基因,但一般是克隆出单个抗旱基因,属单个基因研究,还不能全面了解抗旱性这种多基因控制性状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家运用新出现的基因表达序列分析法,去年与法国国家农业与工程科学院图鲁兹分院合作对植物抗旱性的分子基础与主效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抗旱性可能由基因表达格局控制而非单个或某几个基因,但其中某个基因可能在一定条件和发育时期起主效作用。

    专家说,中国西北部在极端的气候环境中,形成了植物丰富的抗旱、耐寒和耐热、耐盐基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出这些优良的抗逆基因,通过基因转化提高植物抗逆性,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覆盖,增加旱地农业的产量,改善西部生态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九九七年七月,国家教育部在“留法学者参加西部建设项目”中将“中国西北抗旱基因库的建立及转基因育种”项目正式立项。该项目去年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高新技术预备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