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生活环境 > 世界环境日
编号:109299
警惕身边的危害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28日 健康报
     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类生殖工程研究中心下午两点开始门诊,才一点钟就有好几对夫妇来候诊了。一对四川小夫妻告诉医生:“我们俩身体都挺好,可不知咋个结婚3年了,就是生不出娃儿来。”记者随手翻了翻放在分诊台上的一摞精子化验单,大部分不是数量太少,就是活力不够。中心主任卢光说:“近年来有生育障碍的人呈增长趋势,去年我们中心的门诊量就高达1.5万人次。”

    研究资料显示,在最近50年间,全世界男性精子的数量下降了50%,不育或不孕夫妇的比例已达到10%~15%。我国1981~1996年15年间公开发表的数据也表明,人群精子数下降了近30%。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一些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化学品。美国生物学家科尔伯恩等预言:如果不禁止内分泌干扰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育症可能会越来越多,到本世纪中叶,男性有可能基本丧失生育能力,使人类在一代人的时间里灭绝。

    这预言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污染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吴永宁研究员却认为,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这些污染物就在我们身边,其中包括曾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二英、最近成为消费者议论焦点的配制酱油中的氯丙醇,还包括“666”、“DDT”、“1605”等有机氯农药。
, 百拇医药
    之所以称其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干扰机体的内分泌系统,来影响机体内部的信号传导,进而损害生殖机能和机体健康。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从哪儿来的呢?它们主要来自含氯有机化合物中的杂质和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此外,城市固体垃圾焚烧,纸浆的氯漂白及汽车尾气排放等也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90%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经膳食渠道进入人体的。吴永宁说,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不易降解,并可通过生物链的层层富集使浓度激增。从水体到鱼,其浓度可增加5000~1万倍,甚至数百万倍。因此,鱼、肉、蛋、奶中的内分泌干扰物含量最高,是主要的污染食品。作为食物链末端的人吃了这些食物,体内的富集程度就更可观了。令人不安的是,这些污染物在人体内存留时间较长,约5~12年。

    人们首先在动物身上看到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造成的危害。为了防止海螺在船底大量附着,人们采用烷基锡(内含内分泌干扰物)涂料喷涂船体外部,结果不久就发现沿海附近已很难再找到雄性海螺;加拿大科学家也观察到许多雄性白鳍豚不仅有精巢,而且还长出了卵巢;北美大湖地区曾受到含氯有机化学品污染,20世纪60年代一些食鱼的野生岛类便出现弹壳变软、胚胎死亡等生殖、发育问题,导致种群退化,濒临灭绝。这些迹象都向人类发出了早期警报。当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除了造成严重的生殖与发育障碍外,还具有干扰整个机体的内分泌调节、损伤免疫系统、导致癌症等破坏作用。

    怎样才能使人体免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伤害呢?除了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措施严格管理有毒有害物质外,作为消费者,专家建议,要想减少内分泌干扰物的摄入,最好少吃动物性食品,多吃没有生物富集途径的蔬菜、水果和谷物。也有人认为,食用富含纤维和叶绿素的食品可以使内分泌干扰物吸附其上,以促进排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