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焦点透视
编号:110100
急救中心难救急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7日 江南时报
     南京一对老夫妇在儿子生命危急时刻三次向“120”求救,而由于急救中心的数台急救车均在外执行急救任务,当好不容易腾出的急救车赶到老夫妇家时,一条生命已经逝去。老年丧子的老夫妇悲痛万分地质问:急救中心为什么不能及时派车?南京市急救中心无可奈何地解释:我们已作了最大努力,这个城市的“120”规模与城市规模还很不相配。

    教授投诉“120”

    5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时45分左右,南京市进香河路33号,东南大学校西宿舍孙应祥教授家,夫人王淑良教授发现33岁的儿子孙武飙面孔扭曲,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一时紧张万分。老两口都已60多岁,孙教授在大炼钢铁年代扭伤过腰,如今每天得戴护腰,医生要求他负重不能超过10斤,否则会腰椎骨折并导致瘫痪,王教授则有重病。夫妇俩无论如何搬不动儿子上“的士”,而邻居中惟一的年轻夫妇到学校上课去了。老两口决定打“120”求救。

    10时50分左右,夫妇俩便打出了第一个求救电话,接线小姐说,中心的急救车都已派在外面,如果不急就等一会儿,最好是自己想办法找车。他们决定等。十几分钟后,眼见儿子快休克了,他们心急如焚地打了第二个求救电话,接线小姐称一直在调车,但车还没空出来。电话放下不到5分钟,儿子瘫躺在地上,教授夫妇拨出了第三个求救电话,这次接线小姐很快答复:不要急,车子马上来。
, 百拇医药
    接下来的等待,教授夫妇觉得特别漫长,孙教授跑到大院门口去守候。“120”呼啸而至时,首先跳下车的医生进屋后发现,病人瞳孔放大、心跳、呼吸已没有了。在做过人工呼吸,打了强心针,做了心电图之后,医生当场开出了死亡证明。

    悲伤的教授夫妇事后告诉记者,他们咨询了一些医生,他儿子的肺积水病如果抢救及时(比如及时输氧),应该不会很快死去,都是因为“120”没能及时出车而致,急救中心在病人紧急求助时为什么不能考虑临时动用备用车?是急救中心耽误了儿子的抢救时间。

    急救中心有难处

    记者在南京市急救中心采访了解到,该中心现有17台能运转的急救车,19名司机,21名医生,工作人员每24小时倒一次,上一天休三天。按现有的人员及设备规模,每天最多只能确保5台值班车出勤,每台车仅能配备1名司机和1名医生,因而司机除了开车,还需担当抬担架的角色。

, 百拇医药     记者查看了5月29日的调度室记录及出诊记录,教授夫妇的三个求救电话分别是在10:53、11:04、11:11打出,其间中心当天的5辆值班车都在外面执行急救任务。11:11,车号为苏A33442的急救车回到中心后立刻领命去了教授夫妇家,途中仅用了五六分钟。应该说,急救中心确实已尽了最大努力。

    对教授夫妇提出的“为何不用备用车”的问题,急救中心有关负责人解释称,增加一台备用车,就意味着还要增加一应人物,至少8个,而中心目前的人员显然不够。按南京市人口规模,600多万人口最好能配置10台值班车,而这样一来,中心至少需将急救车增加到50~100台左右,工作人员则要翻上几番,作为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急救中心,只能等待政府拨款来解决增加人员编制和设备等问题。

    急救中心有关人士还向记者介绍了如下一组数据:上海市,人口1000多万,急救车200多台,日值班车27台,年出诊量10万多次;北京市,人口1000多万,急救车200多台,日值班车25台,年出诊量8万多次;香港,人口600多万,急救车1000多台,日值班车100多台,年出诊量40多万次。而南京,人口600多万,急救车不足20台,日值班车6台(大厂区支持1台),年出诊量1.5万次,急救中心的规模与整个城市的规模很不相配。
, http://www.100md.com
    记者了解到,香港及国外一些国家是将院前急救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去做的,政府全额拨款。求助者无需向急救中心付钱。在香港,政府每年投入27亿港元,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并且早已形成电车、汽车、汽艇、摩托车、飞机并用的立体救护系统,完全做到了有求必应。

    “110”难兼“120”

    南京市“120”所遇到的尴尬,不只是会出现车及人手不够用的问题。前段时间,曾发生过“120”出车后工作人员不能抬担架转而求助“110”的事,“110”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后将病人背下楼又背上急救车,才使急救任务得以完成。记者在采访南京市急救中心时还了解到,中心的司机、医生中有好几个已经50多岁了,这些工作人员在需要抬担架(特别是楼层高的时候)时往往力不从心,有的司机抬完担架后双手抖得握不牢方向盘,因此曾经出现司机拒绝抬担架的事,但急救中心现在已下了硬杠杠:司机必须抬担架。这样的尴尬无疑缘于“人手不够”。

    有一段时间,许多南京市民干脆直接呼叫“110”,他们说:“110”来了不收费,动作也比“120”快,随叫随到。而记者采访得知,目前南京市的“110”在接到急救求助时,一般都会立刻转告“120”,原因很简单,尽管市民呼叫“110”既快又省钱,但民警们毕竟缺乏护理知识,不知道如何对待心脏病人、哮喘病人、骨折病人、腹痛病人等需专业护理手段的病人,因而在出警时常会有束手无策之感。而“120”也认为,民警虽然力气大,但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一背了事,那样很容易出危险,市民最好还是打“120”求助。

    市民专家如是说

    没错,绝大多数市民都认为,家有急症病人需要求助时,应该向“120”求助。但令市民困惑的是,为什么“120”不能做到随叫随到?许多市民都碰到过求助时被告知“等一等”或“自己想办法找车”的事,如今“110”已不再充当“120”的角色,“120”急救车又经常不够用,市民还能向哪方求助呢?如果因此而耽误了一条生命,市民该向谁讨说法,“120”该不该对此负责?

    “120”的尴尬如何解决?有关专家一言以蔽之曰:需从其他城市及外国的先进经验中汲取良方。,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