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340
侗族医学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4日
     侗族医学概述及发展史

    内容简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省,全国共有人口2508624人。侗族无本民族文字,但有独立语言,属藏汉语系侗泰语侗水语支,侗族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它的医药大都以口传心授或以长歌形式代代相传。相传在侗族的古歌>中就记载了关于侗族医药起源的传说。早期侗族相信图腾崇拜,有他们自己的侗族冲傩(又称侗傩,亦称巫师或老师),他们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鬼神作怪,病人失去了灵魂才生病,必须进行“招魂”。后来,他们根据病人的天干“八字”,患病时间测算 “命病”还是“身病”来治疗。明代以后,大量外族人进入侗区,带来了外族文化,促进了侗族医药的发展。

    详细内容: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个分支,古时散布在祖国南方的西瓯、乌浒等岭南地区。“百越”民族被史学家视为侗泰语族的先民之一。侗族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其医药都靠口传心授或以长歌的方式代代相传,有关医药的文字记载甚少。
, http://www.100md.com
    侗族古歌>中记载:“相传古时侗族有个孝子叫贯贡,他母亲生病四处求医,遇医仙玛麻妹,给他母亲治好了病,二人成亲行医。玛麻妹能识别很多药,能治许多病,她教贯贡“翁哽将退混,翁嘎将杜给,翁荡将退播赛耿,消腌欲用巴当同“。一天,贯贡的朋友叶香来访贯贡,途中见绿公蛇晰素,欲强奸母蛇晰婶,被叶香救了,晰婶的丈夫为了感谢叶香,给了治疗眼病的亮光草”这个古歌叙述了侗族医药起源的传说,古歌中将动物晰素和晰以人格化,这是传说起源于古代社会的标志。

    侗族的图腾崇拜:侗族信奉的是多神论的原始守教,山川、河流、古树、巨石、祖先等等都是崇拜对象。在侗族中有“灵魂不死”的说法,认为人死了之后,其灵魂要返回“半边河水清,半边河水浊”的地方或升“天界”在侗族信奉的多神论中,主要是女神,如医仙、药仙玛麻妹等。侗族冲傩(又称侗傩,亦称巫师或老师),他们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鬼神作怪,病人失去了灵魂才生病,必须进行“招魂”。后来,他们根据病人的天干“八字”,患病时间测算 “命病”还是“身病”来治疗。如果是鬼怪致病的称为“命病”,命病只能敬奉神求其和解,不是鬼怪致病的称为“身病”,身病要用药的治疗。冲傩一般都能掌握几十个病症和近百种常用药物。可能是到了明代以后,那时大量的外族人进入侗区,带来了外族文化 ,促进了侗族医药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侗族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内容简介:

    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侗药有六性六味理论,给侗医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用药依据。

    详细内容:

    侗族古代文化包括医药在内,大部分是掌握在佼解庚佬和佼解贺佬(意为本寨受尊敬的人和本寨的头领)及冲傩手中。他们有许多侗族古歌和巫祝词语,其中有些是讲述侗族医药的,侗医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巫师及巫医歌词之中。

    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侗歌“古闷冬庚系韭梭,得地长庚系冷垠”,“索冷拱晕庚畏病,庚对董梭转变冷”,意为“天上生人是股气,地下养人是水和土”,“气多气少人遭病,人死断气精化水”。侗医和冲傩认为,天是看不见顶的庞然大物,是股气,地是有形之物,即土和水;人是气所生的,由土和水所养。这就是侗家的“天人,’和“地人”之说。在《人类起源》侗歌中的四个“奶奶”以及他们所生的松恩、松桑就是“天人”的代表;,洪水滔天,人烟绝迹;,十二兄妹只好婚配,便是“地人”的化身。人的起源与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族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对人的起源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的基本概念。
, 百拇医药
    在生理功能方面,侗歌有“庚寥凡间呃瞑久,全靠枚索和枚冷”,意为“人的生存没多久,依靠有气和有水”,说明气和水在维持人体功能活动方面的重要性。在临床治疗上,侗医非常重视气和水的作用,常常使用补气、补水方法。在用药上,凡是块根及甜味药物,都作补水、补血之用。侗医对血和水的认识是同意词,血和水在体内是同一物,统称“血水”。

    在病理方面,侗歌“索冷拱晕庚畏病,庚对董梭转变冷”,意为“气多气少人生病,人死断气精化水”。侗医认为气和水两者失去平衡,人就要生病;气和水由量变到质变,是疾病的病理过程。

    对致病因素的认识。侗歌“呃偻叽构呃病,佟病都系逗亮,闷敦、漾冷、淋霖、抖仑,优喉、瘟、蜥、猛、历、娘、毒蕾、判妞、斗奈相害庚”,意为“谁吃粮会不生病,生病都是着凉、天热、湿水、淋雨、受风、饱饿、发瘟、蛇、虎、虫、草、鬼、山神这些降给人的”。这些认识虽然是从感性的形象思维出发,但其概念还是明确的。

, 百拇医药     侗医认为饮食是维持生命的能量泉源,但是如果饮食过多,不加以节制,或者吃的过少,都将影响身体健康,甚至造成疾病。侗医有“犯酒、犯肉、犯谷、犯气”之说:酒性热除寒,饮用适度可调人体血脉情志,如果用量过多可伤神伤志,“心神受扰,百病丛生”;肉类补血补体,食用过多反而伤血伤水;谷类养万物,亦不可过饱,过饱伤身;气:是生命的根本,不可“犯气”,不犯气指两个方面:一是平时要保持“心平气和”,为人善良,遇事不可性急;二是不可忧郁寡言,伤心伤神。“气与神”是相互联结的,伤一不可。

    对于药物的性味,侗医认为“药苦能退热,药涩能止泻,药香能清肿止痛,关节痛要用药叶为生”。

    侗药有六性六味理论,给侗医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用药依据。用药先要掌握六性六味,再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确定用药。如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用药才能对症,否则不但治不好病,甚至会出现不良后果。

    六味为酸涩、苦、辣、香、淡、甜。六味是通过人的味觉识别出来的。
, http://www.100md.com
    六性为热、凉、收、散、退、补。六性是通过临床用药逐步体现出来的,其中有的可能是学习中药的先进经验而产生的。

    六味与六性具有药物内在的对应关系。味苦,性凉,退热;味辣,性热,除寒;味香,性散,消肿止痛;味淡,性退、性平,退水、退气、止血;味甜,性补,补血、补气;味酸涩,性收,提升、止泻。

    对于疾病的命名与分类,侗医根据“五位一体”思想,把疾病分为冷病与热病两大类。五位中的天、地、气、水和人都有冷和热,人的疾病也不外乎冷病与热病。

    热病:又名烧热病。包括发烧、火毒、红肿、癫狂、虫、蛇、草所致的热病,各种外伤,会“过人”(传染)的疾病,以及大部分痧症等。

    冷病:包括病人自觉冷感或病程长,体质虚弱或不红不肿的疮疱等等。冷病又分水病、气病、虚弱病。水病:身体任何部位的浮肿,统称水病,又叫水湿病。气病:凡是咽喉部位的病症出现喘、出气(呼吸)不匀,或劳动时感到气不够用,以及情绪不好,沉默寡言等称“气病”。如果是接触有毒物质,如生漆、粪毒、毒蛇咬伤或误食有毒菌类等,统称毒气病。
, http://www.100md.com
    冷病与热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由于病因不同,病人体质各异,其发生、发展、转归等都有着不同的规律,在治疗原则上就迥然不同、差异极大。如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就不能违反这个规律。

    侗医关于疾病的命名,除受五位一体的学术思想影响,还根据疾病性质、病变部位,沿用取类比象进行命名。如男性血尿名妇男摆红症;男性淋浊名妇男摆白症;男性体衰性功能低下;继发性性功能不全称妇男月家病;在病名前冠以“妇”字,说明这种病名的产生至迟是在母系时代。另外,有些病名是以患病部位或相似症状采用取类比象命名,如胸以上出血性疾病名曰“吓谬恰(意为野鸡症,与野鸡沿上坡的路行走时,其红色羽毛由一点红一片之意),汉语直译为上路野鸡症;胸以下的出血性疾病,名曰吓谬吕(下路野鸡症);又如独累侣类(产科胎儿脚先露,意为猴子症·猴子下树)。

    侗医的病证涉及广泛,但侗医并不分科,而是设有独立的“大证”,在“大证”之下又分若干个小症,侗医的诊疗方法也是独具特色。
, 百拇医药
    问诊:

    问诊是侗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询问发病的经过、自觉症状、发病时的情况和发病原因,何时何地怎样发病,先病何处,后病何处,痛的程度是一般的疼痛还是痛的难忍?痛时出不出汗?痛的部位分头颈、胸和肚脐上下及脚七大处。问病时必须掌握病变部位和原因。如因饮食过量,脐眼以下疼痛犯谷米,脐眼以上疼痛是犯水、酒、鱼、肉;胸口疼痛是犯酒、肉和酸。侗医多以此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望诊:

    望脸色、皮色。色泽分青、紫、白、红、黄。脸色青是冷病;脸色黄是潮病,或是虚弱病或是犯男人、犯女人(房事过多〕;脸色紫是五劳七伤,脸色红是热病,脸色白是虚弱病。

    摸审:

    摸头顶及皮肤发不发烧,有汗无汗,是冷病还是热病。如为外伤,摸其有无伤筋、断骨、错位、错缝。
, http://www.100md.com
    切脉

    侗医诊脉有八脉、两候。八脉为平和脉、粗脉、强脉、长脉、短脉、快脉、慢脉、空脉;两候为冷病、热病。

    侗族特色治疗

    内容简介: 痧症疗法 拔毛法(杜并颗) 刮痧法〔掴吓) 钳痧法(列吓) 拍痧法(贲吓) 熨痧法 (卧法) 通气法 放血法(松盘)

    详细内容:

    痧症疗法较多,常用的有:

    拔毛法(杜并颗):医者检查头部、寻找发根下有红点的头发,及胸部直立的毫毛,将其拔去,如果发现较多,拔最顶上的5~7根

    刮痧法〔掴吓):于胸、背、颈、四肢,用姜、葱、醋或油或药物,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在上述部位皮肤上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或紫为度。
, http://www.100md.com
    钳痧法(列吓):用食指和中指弯曲,钳住病人胸、背及上、下肢皮肤,向上轻提3~5次,出现紫红色为度。

    挑痧法(救吓):于胸、痛部寻找针尖样大小的红色或紫色的痧点,将其挑破。

    拍痧法(贲吓):用药水或酒、醋等,在脚、手上及酸痛的部位拍打,以皮肤发红为度。

    熨痧法(卧法):用熨热法熨胀痛处。

    通气法:对痧症病人出现出气、吸气困难,可和药沫吹入鼻腔,诱发取嚏通气急救。

    放血法(松盘):痧症高热不退,施行放血疗法。在舌下、肘窝、掴窝的青筋及10个手指头,先用高度白酒最好用75%酒精,洗净放血部位,再用植针尖皮放血。

    侗药介绍
, 百拇医药
    侗医聚住地区植物品种多,药源丰富。据1986年药物资源普查结果,药用植物达千余种。目前调查搜集的侗药有687个品种,整理出书的有134个科属294个品种。这些药物绝大部分为野生植物,对一些贵重或稀有的植物药也进行家种,外来药比较少。

    侗医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侗药知识得到不断积累,由单方发展为复方,酒药、膏药、丹药、散药均有,从药物组成配伍制剂方面看,已能适应临床需要,药物与医疗共同得到了发展。

    民间医学机构(暂无)

    专家推荐

    杨希荣

    男,侗族,82岁,贵州省黔东南江县东寨人。他的医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治疗膀胱结石、颈淋巴结核及妇科疾病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1932年他师从于江县侗族名医潘文贤,继承了潘文贤首创的膀胱取石术,1938年,他开始独立行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不断总结和发展这一疗法,独创了通过肛门指诊诊断膀胱结石的检查方法,并规范了消毒、麻醉、手术等技术,减少了并发症。据调查统计,近40年来,他实施膀胱取石术近30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他还继承了传统的丹术,他提炼的丹药在治疗颈淋巴结核上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从医58年来,他治愈患者无数,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享有较高声。他不仅医术高超,也具有良好的医德,对待患者尽心尽力,不分贵贱,还经常对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乡民免费治疗。他的良好的医行医术受到广泛的赞扬。

    龙运光

    男,侗族,46岁,贵州省天柱县坪地镇人,贵阳中医学院毕业,现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工作,任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

    他1976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大学毕业,曾任东南州中医医院副院长,从1976年开始,致力于民族民间医药的搜集调查,整理研究,在国内专业杂志上先后发表民族医药,中医药专业论文10多篇,其中>论文,在中华医史杂志上发表后(1995年第2期),先后被选入由国家卫生部,国家卫生科编委会主编的>大型丛书,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情报中心医学部评为优秀论文,选入该中心全球信息网路与世界各国交流。与他人合作,整理编写并正式出版>一书,在侗族医药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

    在临床医疗中,善于运用民族医药,中医药诊疗肝胆疾病、妇科带症、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病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良好的医行医风。

    侗族医学书籍(暂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