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9602
古战争的“防弹衣”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24日 科学时报
     人马防护装备,主要指甲胄、马铠与盾牌,不包括用于防守的器械。

    甲胄

    甲,指古代士兵所穿的防护衣,用金属所制的甲也称为铠。胄,则指古代士兵所戴的金属帽子,也称为盔、鍪。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颂扬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名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就以鍪来指士兵。

    最早用于制作甲胄的应是一些较易得到的材料,如兽皮、鱼皮、藤、木等,保护要害部位。

    青铜出现后,即用来制甲胄。考古中发现,殷商时期有了胄。稍后,大约在周代,也用青铜制成甲。在考古中,发现的青铜胄多于青铜甲,这是当时青铜比较贵重的缘故。常见用青铜制成胄,保护头部,因为头比身体重要。

    铁器出现后,从战国起即开始用铁来制造甲胄,并得到迅速发展与普及。
, 百拇医药
    不少秦陵兵马俑披甲戴胄,可看出当时甲胄的情况。近年,考古工作者在陪葬坑内发现了80多领石质铠甲,每领铠甲重约18千克,共有青石甲片612片。

    汉代的甲按颜色称为“玄甲”。“玄”色即黑色,是铁的颜色。当时,铁甲流行。在《史记》中,记录了当时以“玄甲军”为霍去病送葬的盛况。当时身著重铠的玄甲军,从京城长安(现西安)一直排列到他的墓地,浩浩荡荡为他送葬。玄甲是什么样子呢?从陕西咸阳出土的陶俑身上,以及从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之武士身上,都反映出汉代“玄甲”的形象。

    以后,甲胄的各类更多了,有黑光铠、两当铠、明光铠、环锁铠等,尤以两当铠、明光铠最为常见。

    两当铠中的“当”即“挡”字,是指前挡胸、后挡背之意。这种铠在西汉时就已出现。河北及武汉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陶俑,身上所披即为两当铠。在敦煌壁画中,也有骑士身著两当铠的形象。

, 百拇医药     明光铠的胸前、背后都有围护,庞大明亮,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因而得名。在洛阳出土的线雕画上,即反映了明光铠的形象。近年河北省曲阳县五代前蜀节度使王处直墓被盗出土的十块彩绘武士石刻像,是五代时期的艺术精品。石刻武士身著明光铠,手拄宝剑,脚踏卧牛,威武而又儒雅。数块武士像被走私出境,其中一块即将被纽约佳士德拍卖时(估价40万~50万美元),被我国政府制止并追回。

    此后,甲胄的形状变化不大,这从以后出土的石刻及壁画上面都可看到。

    铁出现后,甲胄即普遍用铁制造,少数比较贵重的用铜制造,也有用皮革制造的。还有少数用绢布甚至用纸来制造,但它们只用于检阅或只具象征意义,并无实战功用。

    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青海西宁的少数民族善于锻甲。当地一个军事首领保存有一副冷作而成的“瘊子甲”。这种甲经过试验,用强弩在“五十步”外试射,只有一支箭射了进去。仔细一看,原来射在甲的缝隙上了。这种甲只有普通甲三分之一厚,在制作上十分接近现代的冷作规范。它名“瘊子甲”,是因为在甲上的无关紧要处,保留了不锻的“箸头”,就像修河要留“土笋”,以便知道原来的尺寸。
, http://www.100md.com
    历代甲胄都很笨重,制造极费工时。据宋代记载,一付甲胄重四五十斤,甲片1825片,制作需耗费70个工时。宋帝高宗不得不明令甲胄的重量“切勿超过五十斤”。明代有人估计,当时士兵之甲胄、兵器和其他装备总重约百斤左右,因而选兵时,首先要挑选“胜举衣甲者”。身披如此重负,行动自然不便,影响作战。

    在火器普及之前,甲胄在实战中有着巨大作用,能大大减少伤亡。在火器普及后,靠甲胄防护已无能为力,其作用越来越小,已没有必要制造和使用甲胄了。至清代中期,甲胄还一度作为仪仗使用。到后来,完全被淘汰。

    马铠

    马铠用于保护战马,也称为“具装”、“马当(挡)胸”、“马甲”等。

    马铠在东汉时已有应用,其发展过程由比较简单,到比较成熟。其材料先用皮革,至南北朝后,普遍用铁制造。南北朝之马铠由六部分组成:罩在马脸外的“面帘”,保护马脖子的“鸡颈”,挂在马前的“当(挡)胸”,挂在马身两旁的“身甲”,保护马屁股的“搭后”和保护马尾的“寄生”。
, 百拇医药
    马铠在唐代应用较少,这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善用轻骑兵进行战斗,很注意部队的机动性。他对自己骑过的六匹马很有感情,并为它们刻了石像。这些石像现陈列在西安博物馆碑林中,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这六匹马都不披铠甲。

    宋代兵书《武侄总要》已将马铠描述得很清楚,可知马铠结构有所改进。马铠的名称,宋代又称为“马甲”。但马铠无论怎样严实,也不会包住马的四肢。

    火器广泛使用后,马铠和甲胄同时被淘汰。

    然而现在许多地方,甚至有些古籍,把人穿的背心也称为“马甲”,这就是由马铠发展过来的。

    在“丝绸之路”上,保留有一幅古代波斯图画,画上的武士身著甲胄,马披马铠,并且式样和我国流行的式样相似。这反映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摘自《图说中国古代战争战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定价16.00元。)

    文/陆敬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