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综合症 > 肝-甲状腺综合征
编号:119626
低剂量藻毒素可致肝损伤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26日 中华网
     王晶珠

    2001-10-26 08:40:45

    我国某些地区肝癌高发可能与长期饮用受藻类毒素污染的沟塘水有关的推测,最近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的一项“低剂量微囊藻毒素对大鼠的毒性作用研究”所证实。

    易污染地表水和浅井水的常见藻类属蓝绿藻,其中又以微囊藻为优势藻种,它释放出的毒素大部分具有肝脏毒性。因此,该研究选用微囊藻毒素为代表毒素。研究人员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其中3个为实验组,每天按每公斤体重4微克、8微克和12微克的标准分别染毒;另1个组为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35天。结果表明,3个实验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清谷胱甘肽(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耗竭,说明氧化损伤可能是微囊藻毒素肝毒性的机制之一。此外,实验组大鼠肝、肾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也发生改变,造成幼稚增型细胞增生和实质细胞破坏,并呈现染毒剂量增加,肝细胞增生和凋亡也随之增加的现象。本实验还观察到,微囊藻毒素影响了癌基因和抑制基因的表达。原癌基因的激活和调控细胞增殖、再生都与癌变有关,从而可能导致肝癌发病率上升。

    据调查,我国一些地区作为饮用水源的地表水微囊藻毒素浓度达到4.6微克/升,最高53微克/升,甚至自来水中也能检出微囊藻毒素。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提出的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推荐值为1微克/升,目前我国尚未制订相关标准。有关专家指出,臭氧、紫外线对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而漂白粉等自来水消毒剂对微囊藻毫无作用,甚至进入管网的微囊藻仍可继续生长繁殖,对人体构成威胁。因此,我国应尽快制订饮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标准,避免水源的藻类污染或者改进饮用水的处理工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