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信息
编号:121592
传统误会——光号脉就能诊病
http://www.100md.com 2001年9月30日 网易
    银髯飘拂,目瞑息静,三指微扣病人手腕——这是人们心目中标准的中医形象

    。号脉,确实是中医诊病的一大特色,但如果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认为:“病家

    勿需言,三指赛神仙”,那么,难免会闹出笑话来。不信,不妨看一则真实的故事

    ——

    60年代初,我治疗了一名子宫功能性出血的患者俞女士,她36岁,已生了6个孩

    子并作了绝育术,月经多得不可收拾,甚至顺腿下流,导致贫血。经我几个月的中

    医药治疗后,经血量已减少大半,贫血也已纠正。一天复诊时她告诉我,在候诊室

    里听人说武汉有一"老中医"只号脉,不问病,便能说出病人的病情。她心痒难熬,
, http://www.100md.com
    跃跃欲试。我不便阻拦,只要求她最好能把求诊的结果告诉我,以便解除我的疑惑

    。

    下一次俞女士再来复诊,进门便叫:上当!上当!她说那天进得"老中医"诊所,

    什么也没说就伸出手腕请他号脉。那医生果然不问,仔细地号脉后才说:" 你是来

    求子的吧?"她答:" 不是。" 医生又闭目号脉,继而观察病人的舌象,又说:“你

    是闭经了吗?"她说:“也不是!”这下于他耐不住了,只好问:"你是哪儿不好?"俞

    女士大惑不解:这位“老中医”怎么会出这样的洋相?

    其实,中医诊病历来不是光靠号脉,而是讲究“叫诊”的,即望、闻、问、切,
, 百拇医药
    四诊合参。望诊包括望病人的神色、形态,以及具有中医特色的望舌,即观察舌质

    和舌苔。闻诊是要耳闻病人的声音,鼻闻病人的口腔、身体和排泄物的气味。问诊

    内容也很丰富,有“十问”之多,既问全身,也问局部,既问过去也问当前。至于

    切诊,也不仅是切脉,还得切病人的头身,胸腹和四肢。只有这样通过四诊,全面

    系统地搜集病人的症状和体证,通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手段进行分

    析,才能确定病人的病因、病位和疾病性质,作出正确的诊断(即辨证)。也只有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有的放矢的治疗方案,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大致

, http://www.100md.com     的全过程。

    这位“老中医”,虽然故弄玄虚,自称只需号脉即可诊断,实际上他辩证也并

    非不经四诊。譬如他首先运用了望诊:病人已届中年,身材尚属丰满,面色也还红

    润;他也运用了闻诊:病人说话声音洪亮,并无气短、喘息,经此二诊,他可得出

    初步印象:病人当无大恙。那么,中年“健康”妇女为什么来求诊、他认为最大的

    可能是来看不孕症的,因此他第一句话就问是否来求子。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病人已

    有6个孩子!由于他故意摒弃了问诊,第一炮就放了个“哑炮”。

    他之所以第二句话又问错了,那是因为女病人的疾病,大多不外经、带、胎、
, 百拇医药
    产四个方面出了问题,他想俞女士既然胎, 产正常,莫不是经、带方面有病?而月

    经病是妇女的常见病,病人脉象沉细,两尺微弱,按中医理论,脉沉主里,病在脏

    腑;脉细主虚,多见于阴血虚;两尺不足,是肾虚, 天癸不足的表现。结合望诊和

    闻诊,病人面不白,舌不淡,气不虚,血不少,不像是月经过多,那么可能是,月

    经过少或闭经。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病人子宫功能性出血已病去大半,当然

    表面看来一切正常,不显贫血证象。这又是他有意装模作样不作问诊给他带来的第

    二次尴尬。直到这时,他才感到不运用问诊确实不行了。

    从这一桩故事不难看出,中医的四诊缺一不可,每一诊法都有它的重要地位。
, http://www.100md.com
    尽管切脉是中医的特色,但也必须与其他三诊结合起来,进行" 四诊合参",才能得

    到正确的辨证。中医常见的脉象不外二十八种,而疾病和证型却几逾百种。换句话

    说,一种脉要管好种疾病和证候,怎能单靠切脉就可作出正确的诊断呢?特别是中

    医很重视全面分析病情,要辨别脉。症的真假,有时得舍症从脉,有时还得舍脉从

    症,如果单凭号脉诊病,又怎能不犯“盲入摸象”的片面性错误,一个对病人负责

    的医生,是绝不会声称自己光号脉就能诊病的。

    有的病人,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并不了解中医四诊合参的重要性,来诊时常故

    意不说病情,让医生首先号脉,以此判断医生是否“高明”。其实,这与其说是在

    “考医生”,倒不如说会误了自己.,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中医百科 > 中西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