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2681
警惕“大田药材”毁了中药清誉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55期
     随着现代中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地方将药材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但记者最近在湖北省调查时发现,有些县市提出了“药材下大田”的口号,将大片基本农田改造成药材种植基地,内业专家对此提出强烈批评。

    在“药圣”李时珍的故乡蕲春县,记者看到,县城周边的公路两侧,平整的田畴上到处都是中药材。当地干部自豪地说,近两年,县里大力推行“药材下大田”,目前“下大田”面积达8万亩,占全县基本农田面积的16%。

    距县城只有几公里的高德畈村,去年在“大田”种药材100亩,今年则扩大到600亩。正在田间组织农民生产的村支书江维告诉记者,种药材眼下是“订单农业”的热门,由安徽客商提供种子、技术,保证购销,农民种植热情高,亩均收益比种水稻高出1200多元。被地方干部视为政绩的“下大田”运动,在专家看来却是“一个危险的玩火自焚的游戏”。湖北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张德才说,所谓的“大田”以前都是棉田、稻田或麦田,土壤中残留有剧毒农药,衰败期长达30至50年,在这样的土地上种出来的中药材,哪怕是人参,也不能给人吃啊!

    据了解,前几年,不少地方种的药材就因质量不过关而大量积压,药农只有淌着眼泪将其焚烧,而且有些药材因烧出来的烟还有毒,无法焚烧,只有挖坑深埋。

    不少基层干部以目前“大田药材”有市场为由,对专家的警告置若罔闻。孰不知,中药之所以难以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关键原因正在于目前还无法在分子水平表述中药的有效成份,深奥的中医理论难以为各国卫生行政主管门及患者所理解、掌握和接受,一般的消费者更难觉察出“大田药材”中的不当成份。

    有经验的老中医一般会使用道地药材。中药资源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少中药种类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对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特殊要求,由于环境的影响,某些药用种类的内在质量发生了变化。所谓“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的中药材。专家认为,“大田药材”因土壤环境的改变,肯定不是道地药材。

    加入世贸组织将为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进而实现产业化提供机遇,而中药材是整个中药产业的基础,如果药材品质得不到保证,任凭“大田药材”鱼目混珠,淆乱市场秩序,这对整个中药产业而言,将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产业不振势必波及广大药农受损。

    业内专家呼吁,药材种植事关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事关药材市场秩序,事关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各地应着眼长远,严格执行GAP标准,把好种植质量关,让我国药材资源优势真正能转化为资源优势。, 百拇医药(张先国 詹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