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疾病百科 > 信息
编号:124886
呼吸系统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8日 林琳护理网
     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道和肺等器官组成。主要功能为呼吸,即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每天约有10000L气体进出肺脏。为保持气体代谢的需要,肺脏具有极为广阔的呼吸面积,正常人的总呼吸面积约为100m2。呼吸系统具有呼吸泵的作用,能使空气进入肺内,与血液接触,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1、传导性气道

    传导气道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段支气管、细支气管及终末支气管组成。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以上为上呼吸道,以下为下呼吸道。

    (1)气管:平均长约10~12cm,在第4~5胸椎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与胸椎的角度小于左主支气管,所以吸入异物或病原菌易进入右侧。气管分叉角度取决于胸腔形态,横膈高度以及躯体姿势。成人分叉角为55~65。,小儿为70~80。。角度过大可能反映气管分叉下淋巴结增大,角度过小可能因一侧支气管受压移位所致。
, http://www.100md.com
    (2)支气管和支气管树:右主支气管,较左主支气管粗、短而陡直,平均长约1~1.25cm,分出右上叶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又分出前支、尖支和后支支气管。气管在右侧向下延伸至中叶支气管水平的一段称为中间段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分为外侧支和内侧支。与中叶相对的背侧分出下叶背支。中间段支气管向下延伸,则分为内基底支、前基底支、外基底支和后基底支支气管。故支气管树为支气管由肺门进入肺中、不断分支而形成的“树枝状”结构。

    左主支气管较长,约5cm,走向较平,分为上叶和下叶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向后上伸展为尖后支支气管,向前延伸为前支支气管,向下前方为舌叶,舌叶又分为上舌支和下舌支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分为背支、前内基底支、外基底支和后基底支。

    (3)气管、支气管壁组织结构:气管和支气管壁有粘膜、粘膜下层和含有肌肉的纤维软骨层。粘膜层主要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在其间散在着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支气管分支越细,杯状细胞数目越少。粘膜内还有淋巴细胞、白细胞和肥大细胞。粘膜下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内有毛细血管网和弹力纤维,后者向外与肺泡的弹力纤维相连。纤维软骨层主要由透明软骨和纤维组织构成。气管软骨层为马蹄形,缺口在背侧,由平滑肌束和结缔组织连续构成膜壁,咳嗽时平滑肌收缩,使管腔缩小,产生挤压作用,排出气道内的分泌物和颗粒物。软骨成分随着支气管分支越来越细而逐渐减少,但平滑肌则相应增加且呈螺旋形排列。故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可引起呼吸困难。
, 百拇医药
    (4)气管和支气管的血液供应:气管由甲状腺下动脉的气管支、胸廓内动脉的纵膈前动脉和胸主动脉的气管支营养,各分支相互吻合;静脉血通过气管周围静脉丛,与动脉伴随的相应静脉回右心。支气管由甲状腺下动脉的气管支,主动脉的支气管动脉支,肋间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纵膈前动脉支供血。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有侧支循环、故中小支气管远端直接由肺动脉营养。支气管静脉 可与半奇静脉、奇静脉相通,回右心。

    2、肺和肺泡

    (1)肺:为气体交换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也具有内分泌功能。肺位于胸腔内,纵膈的两侧,左右各一。右肺因膈下有肝脏而较左肺宽而短。左肺因心脏而偏左,较右肺窄而长。肺的形态依空气的充盈程度和胸廓的形状而有变化,一般呈圆锥形。每侧肺都分为上部的肺尖,下部的肺底(又叫膈面),外侧的肋面,内侧的纵膈面。纵膈面对向纵膈,中间部分叫肺门,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之处。

    肺叶和肺段。右肺三叶,左肺二叶,各肺叶间由叶间胸膜分隔,每叶肺又依支气管和血管的分支,再分为肺段。肺段呈圆锥状,尖向肺门,底位于肺表面,各肺段为一独立单位。当肺段支气管阻塞时,该段内的空气供应完全断绝。因此,肺段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一定的独立性,临床上可根据病变的范围,施行肺段切除术。故支气管肺段的解剖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 百拇医药
    (2)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多面形有开口的薄壁囊泡。出生时约有2400万个,成人肺泡约有3~4亿个。每个直径约200~250µm,总面积可达100m2。肺泡壁上有小孔、各肺泡孔或科恩氏孔,直径10~15µm,空气可通过孔相互流通,感染时,微生物也可经此孔扩散。

    肺泡壁具有三种成份,即肺泡上皮、间质和毛细血管内膜,厚约0.35~2.5µm。气体交换就发生于此。肺泡壁有一侧与间质腔紧贴,有利于蛋白和水份的渗透及淋巴引流,为肺间质水肿的所在。

    肺泡上皮至少包括三种细胞:

    ①Ⅰ型细胞为扁平细胞(又称膜性肺泡细胞),分布于肺泡的大部分(90%以上)表面,构成气--血屏障。

    ②Ⅱ型细胞(又称分泌细胞),产生单分子磷脂的表面活性物质,涂布于肺泡上皮表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的作用。如果这种表面活性物质消耗增加(如创伤或休克等),或直接破坏和变性(吸入毒性气体或肺水肿),或合成减少与分泌受抑制如病毒性肺炎或长期缺氧等),或肺泡表面有血清渗出时(如肺动脉梗塞等),都可能破坏肺泡表面的稳定性,引起肺泡塌陷,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从而导致急性肺功能衰竭。另外,Ⅱ型上皮尚具有不断分化和增殖,修补损坏的肺泡上皮的作用,过度增生,会造成气--血屏障增厚,使气体弥散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严重低氧血症。
, 百拇医药
    ③肺泡巨噬细胞,源于骨髓,对吞噬和清除进入肺泡的颗粒性物质和微生物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在吞噬灰尘后称为尘细胞。近年来认为吞噬细胞是由血液内单核细胞迁移至肺泡隔中演变而来。

    (3)肺的血管:根据其功能分为两类,一是组成小循环的肺动脉和肺静脉,是肺的机能血管,具有完成气体交换的作用。另一类是属于大循环的,起自于胸主动脉或肋间动脉的支气管动静脉,是肺的营养血管。

    (4)肺的神经:气管、支气管和肺的神经支配是由植物神经支配的。有三种类型的神经来源:

    ①内脏传入纤维,起自肺泡牵张感受器和小支气管感受器,通过肺丛经迷走神经到达中枢。

    ②副交感传出纤维(迷走神经),分布到气管、支气管的平滑肌、腺体和血管。兴奋时,末稍释放乙酰胆碱,使支气管、支气管树的平滑肌收缩,刺激腺体分泌,引起血管舒张,从而使支气管管腔缩小,致呼吸困难。
, 百拇医药
    ③交感传出纤维,分布器官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腺体分泌,使气管和支气管树的平滑肌松弛,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使气道舒张。

    3、胸膜

    胸膜为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面及膈上面的浆膜。覆盖在肺表面的胸膜叫脏层胸膜,与肺实质紧密结合,并折入到叶间裂,形成叶间胸膜。覆盖在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膈的胸膜叫壁层胸膜。脏、壁层胸膜在肺根部互相折返延续,形成肋膈角(胸膜炎患者,胸膜渗出液首先积存于此,故此处为抽液的良好部位),并围成两个完全封闭的胸膜腔,腔内为负压,使两层胸膜紧密相贴,腔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时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胸膜脏层主要由支气管动脉支配,壁层胸膜由肋间动脉分支支配,横膈胸膜由内乳动脉和心包横膈支支配。脏层胸膜仅由植物神经支配,脊神经支配壁层胸膜。

    4、纵隔

    纵隔为两侧纵隔胸膜间的脏器与结缔组织的总称。它的边界,前为胸骨,后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方是胸廓上口,下方至膈。通过胸骨角和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分成前、中、后三部分。上纵隔由小儿的胸腺(成人为胸腺遗迹),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迷走神经、隔神经、气管、食管及胸导管等器官构成。前纵隔为少量的淋巴结。中纵隔为心包、心脏和出入心脏的大血管。后纵隔为胸主动脉、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支气管、食管、胸导管与淋巴结等。
, 百拇医药
    5、胸廓

    胸廓由肋骨、胸骨、脊柱和肋间肌构成的管性结构。肺、气管、支气管和纵膈等重要器官位于胸郭之内。胸廓前为胸骨,后为脊柱,两侧为肋骨和肋间肌,下为膈肌与腹腔相隔。肋骨共12对,第1~7对肌前方由肋软骨与胸骨相连,第8~10对肋由肋软骨相连接,第11~12对为前端游离的浮肋。胸骨由胸骨柄和胸骨体构成,柄体相接处略成角度,称胸骨角。肋间隙由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和神经血管构成。其中神经和血管位于上方肋骨下缘的沟内走行,自上而下顺序为肋间静脉、动脉和神经。做胸腔穿刺抽液时,应从下位肋骨的上缘进针,以免损伤血管神经。

    6、膈肌

    膈肌是位于胸腹腔之间的间隔。呈圆幕状,由外周肌肉部和中心腱膜部组成。膈肌起自胸廓下口的周围,前自胸骨剑突,两侧为肋软骨,后为腰椎,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有主动脉、下腔静脉、食管、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穿过横膈。膈由膈神经支配。膈肌为呼吸肌,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1~3cm,使胸腔扩大,呼气时膈肌驰缓,升高,胸腔容积缩小,排出空气。
, 百拇医药
    肺容量

    肺的容量是指肺容纳的气体量,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潮气量

    每次吸进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为400~500ml。运动和情绪变化时潮气量将相应增大。

    2、深吸气量

    是指平静呼气后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重要因素。

    3 、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

    深吸气减去潮气量为补吸气量。平静呼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

    4、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等于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正常成年男性的肺活量平均约3500ml,女性平均约为2500ml。
, 百拇医药
    5、残气量

    是指最大呼气后肺内所含的气量。成年男性平均约为1500ml,女性平均约为1000ml。

    6、功能残气量

    在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的气量称为功能残气量。正常成人约为2300ml左右。残气量或功能残气量增加多见于肺气肿;残气量减少可见于各种弥散性限制性疾病。残气/肺总量在健康青年人为25~30%,老年人为40%,比值明显增加时,见于肺气肿、哮喘和肺总量减少性疾病,如限制性肺疾病和肺充血等。

    肺的呼吸功能

    1、肺的通气功能

    (1)每分通气量:肺脏呼吸气体的过程称为肺通气,每分钟呼吸的气量称为分通气量,等于每分钟呼吸频率与潮气量乘积。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的每分通气量平均为6~10L。
, http://www.100md.com
    (2)时间肺活量(又叫用力呼气量):为深吸气后用最快速度呼出的气量。它与肺活量不同之处是有时间限制是测定呼出气的流率的一种简便方法。时间肺活量减少(每1秒小于70%),说明气流有阻塞,常见于肺气肿、哮喘等。

    (3)死腔气量:指那些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大约150ml,故将容纳这些气体的腔隙称为死腔,又称生理死腔,由解剖死腔和肺泡死腔二部分组成,前者指呼吸道,病理情况下,解剖死腔量变化不大,主要反庆的是肺泡死腔量。

    (4)肺泡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减去解剖死腔量。正常为2~2.5L/分。肺泡通气不足在血气检查时表现为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肺泡通气过度,血气检查表现为肺泡二氧化碳降低和氧分压升高。

    2、肺的换气和弥散功能

    肺脏是气血交换器官,正常情况下肺气体分布自上而下递减,而血流分布自下而上递减,说明肺尖部含气多含血流较少。静息状态下,成人每分钟通气量约4L,肺循环血量约5L,二者的比值接近0.8。临床上通气/血流比值下降往往以缺氧为主。当严重通气不足时,常伴有二氧化碳潴留。
, http://www.100md.com
    弥散是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呼吸膜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为每分钟通过呼吸膜的气量数。病理情况下弥散障碍,主要见于弥散面积减少(如肺气肿、肺结核等)及呼吸膜增厚(如各种原因致肺间质纤维化和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弥散功能减退,主要引起低氧血症。

    此外,呼吸道还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控制、清除和灭活有害物质,有湿化和加温空气作用。进行人工辅助呼吸病人缺乏湿化和加温作用,故应予以辅助。

    呼吸的控制

    肺通气量、氧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三者得以维持适当的关系,有赖于三种感受器的作用:(a)气道和肺的感受器;(b)周围化学感受器;(c)中枢化学感受器。

    正常的呼吸运动就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各级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调节下进行的,在多种传入冲动的作用下,反向性地调节着呼吸的频率和深度,维持血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适应机体的代谢需要。

    肺疾病约占内科疾病的1/4,大多是常见病、复发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肺传染病和职业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在有的地区肺结核和矽肺病的发病率仍很高。故要求医务工作者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在更好地完成医疗预防工作基础上与基础学科密切协作,将肺病学领域中的问题逐个加以解决。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