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护理天地 > 护理史
编号:125637
护理工作综合概况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8日 林琳护理网
     一、成立护理部

    1956年底,中央卫生部根据全国各地调查结果并参考宣传媒体及座谈会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拟定了《关于改进护士工作的指示》(草案)。中华护士学会于12月9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国理事会及各地分会理事长会议,广泛征求了对“草案”的意见,137名代表经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草案”中提出“成立护理部”、“开展补修教育”、“举办正规高等护理教育”等措施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巩固护士专业实属必要。

    1957年4月3日,卫生部向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及有关单位正式发布《关于改进护士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医疗预防单位的领导应重视护理工作,应有一位领导人负责领导护理工作。某些医院现行的科主任负责制对护士工作的领导是不够的,因此医院有必要建立护理工作的专门的统一的领导组织或专管人员。有条件的大医院和教学医院可建立护理部。在200张以下病床的医院及专科医院可设立总护士长。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医院护理的领导工作,以加强护理科学技术领导和医院的病房管理工作。护理部主任或总护士长应为院务会议和院务委员会的组织成员之一。
, http://www.100md.com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进程中,“护理部”曾历经坎坷几起几落。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医院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取消护理部。护理工作被置于从属地位,削弱了护理工作的领导,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60年代初期总结了经验教训,着手恢复护理部,加强了护理领导和管理。护理工作刚刚走上正轨,“文革”开始,“护理部”被彻底取消。直至1978年,“护理部”才重新恢复。此后,“护理部”的职能进一步扩大和明确,并成为医院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

    二、护士数量与质量的问题

    据新中国成立前夕统计,全国护士人数仅有32800余人。解放后护士数量有了一定的发展。护士在医疗服务中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表现在护士数量不足及护理质量不高。

    50年代后期,取消了医院办护士学校,改为卫生学校办护理专业,临床医院只承担护校的后期教学,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毕业后不能很快独立工作。另外,卫生学校招生不固定,往往需要人时多招,不需时不招或少招,造成护理队伍知识层次及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形成合理梯队,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又因护理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导致护士学校招生困难,甚至招不到学生。不少在职护士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合理使用,缺乏在职护士进一步提高的教育制度及管理办法。护士的政治待遇,生活福利不尽合理,造成相当一部分在职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因护士数量不足,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限制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三、护理教育概况

    (一)护理教育体制的确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开展中等护理教育事业,全国各省市都相继举办了中等护理教育。其教育机构有三种形式:独立的护士学校、中等卫生学校的护士专业,医院附设护士学校。中等护理教育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招收初中毕业生并有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从1949年至1965年,我国的护理教育在不断的调整、整顿中向前发展。

    1949年至1952年,主要是接管旧的护士学校,上海市则很有代表性。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公立护士学校、助产学校,由市人民政府委任校长,组织学校原有教职员工迅速恢复上课。由于美国冻结我国全部在美资产并对我国进行全面封锁,国外教会向中国教会学校的拨款随之被切断。在这种情况下政务院于1950年12月29日召开的65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市内所有外国教会办的护士学校,至1951年9月,全部改为公立学校。随着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除了加强对接管后的学校建设,帮助他们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招生能力外,开始有计划地筹建新的护士学校和卫生学校。
, http://www.100md.com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提出:“医学教育实行高、中、初三级制,以发展中级医学教育为主,中级医学教育以培养医生为主。护理教育列为中级专业教育之一,学制二年。9月8日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9次会议上报告了卫生会议情况,得到与会代表的通过及政务院的批准。1951年6月12至22日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确定了中等技术教育“以调整、整顿,有条件发展”的方针。同年9月18日至26日,卫生部召开中等卫生教育会议,制订了1951年至1952年中级医学教育发展计划,统一了中等卫生学校名称、学制、课程及教学法,讨论了中级卫生学校人员编制问题,制定了医士、护士、助产士等13种专业教学进程表。1952年3月31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要求各级中等技术学校实行专业化与单一化;正规的、速成的、业余的各种技术学校或训练班适当配合发展。护理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起。1952年调整了中级卫生学校和专业布局,确定了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更新了教学内容,把中等医学教育纳入了国家计划,护理教育从此走上了全国统一安排计划的轨道。但停止高等护理教育这一决定导致了我国护理教育几十年中专教中专、医生教护士的局面。建国初期确实非常需要快速培养护士,大力发展中等护理教育无可非议,但是护士专业却从此缺乏合格的专业师资来源,也缺乏新的学术带头人。
, 百拇医药
    为应付和解决医院发展对护士的急需,各地护校进行了教学改革,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改为二年,学生受教育时间少了三分之一,原来一年的毕业实习,压缩到2至3个月,对于应用性学科的护理专业来说,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毕业后学生均需通过3至5个月的跟班学习才能单独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护士的不足,各地因地制宜地举办了护理员训练班,以应付病人的基础生活护理。他们经过长期的定科工作和自学,在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下,承担起了部分护理技术工作。由于大批护理员的上岗,给人们造成了更大的错觉,认为不必经过严格正规的培训,也能当护士。高等护理教学更是石沉大海,无人提及。

    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段时间主要是学习苏联办学经验和进行教学改革。

    当时,我国护校大多采用英美译本教材或自编讲义。1954年政府号召全面学习苏联,参照苏联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并引进翻译了数十种苏联中等学校的教材,主要在东北、华北各校使用。凡缺乏翻译教学用书的其他省市学校均采用了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试用的教本作为学习用书。
, 百拇医药
    1954年卫生部颁发了医士、护士、助产士、保育护士等8个专业的试行教学计划。中等医药学校的招收初中毕业生,护士及保育护士专业,学制改为三年。县办校的学制可稍短,但不应少于二年。这一部教学计划要求全国中等医药学校自1954年至1955年度新生班起实施,并据并此进行教学改革。在当时,确实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加强了中等医药学校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认识。护理教育恢复三年学制,备受医护界的欢迎,稳定了部分在职护士和学生的专业思想。新的教学计划在各校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卫生部根据反馈信息,进行了修正,于1955年下发各地讨论修正草案。并根据讨论意见,修订了护士、医士等6种专业的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增设了中医及军事医学课程,减少了对各专业相关甚少的课程,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1957年首批三年学制的护理毕业生进入临床,充分显示了她们的优势,受到医院的欢迎。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包围,要把国民经济、文教卫生搞上去,除了向苏联学习外,别无选择,但当时在护理教育方面苏联自身远落后于英美。50年代不但西方早已创设高等护理教育,战后的日本也在急起直追。我国将中等护理教育学制从二年改为三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护理教育问题。
, http://www.100md.com
    (二)护士学校的调整,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年代,各地大办中等医学教育,甚至提出“县县办卫校、专区办医专、各省办医学院”的口号。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从1957年的182所猛增至1960年的1333所,在校生从19737人骤升至120878人。

    1958年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们参加了一系列群众运动,如大炼钢铁、大搞生产劳动、大搞除害灭病、大搞科研成果献礼等,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1958年兴办的中等护士大多是医院办校,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既无相应的经费、校舍和设备,更无称职的师资,多数是外科医生讲解剖学,内科医生教生理学,药房主任讲药物学,护理部组织护士讲专业课。加上片面强调劳动,医院也很难贯彻教学主为的原则。各医院根据自身条件随心所欲改变教学计划,打乱了各课程间相互衔接的科学性,给教与学均增添了困难,导致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全日制学校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和办学经验,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也十分混乱。如四川省宜宾护士学校1959年改为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后,开设了护理、助产、保育、妇幼卫生、口腔医学、麻醉、五官、放射、中医、中西医结合、药剂、医检、医士、社区医学等十几个专业。招生对象从初中毕业到高小同等学历,学制1至4年,毕业生不是知识面过窄就是学得太浅,为工作安排及使用造成困难。中级医学教育的大发展,超越了当时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可能,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也削弱了对护理专业的关注。加之强调普及,忽视提高,师生过多参与生产劳动,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给医学教育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给护理教育带来了许多遗留问题。
, http://www.100md.com
    1961年至1965年针对“大跃进”造成的混乱局面,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等医药学校进行了全面调整,制定了较为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管理制度,组织编写了教材,学校很快走上正轨,教学质量也得以提高。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高教六十条》,纠正了“左”的做法,强调保证教师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业务工作,加强三基训练,积极提高外文水平。短时期内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稳定了教学秩序。1962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中级卫生教育进行调整合并,停办了许多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有的学校将在校医士生转为护士专业,有的将医士学校改为护校,1961年全国中等医药学校由1333所压缩到555所,1962年再压219所,在校生由1960年的12万减至7万人。

    中等学校的招生数被大量压缩后,高、中等教育招生比例从1961年的1:1.3降至1962年1:0.6,导致高、中级卫生人员比例失调。例如四川省医护比例1952年为1:1.045,至1965年降于1:0.638。以致护理人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求。
, http://www.100md.com
    1963年卫生部在杭州召开了中等医学教育工作座谈会,总结了多年的办学经验与教训,根据当时存在的问题,修订了村年制的护士、助产士等专业的教学计划,组织力量编写、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了各门课程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强调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训练。会议引导中等医学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64年4月30日颁发了《关于高等医药院校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措施(试行草案)》,卫生部以这个文件作为中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文件下达,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即积极又稳妥,根据“少而精”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加强“三基”训练,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中等卫生学校共培养各类专业的毕业生30余万人,为旧中国时期41000毕业生的7倍多。从这17年的护理教育发展中,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医护招生比例失调。1951年至1961年间,、高\中级毕业生的比例为1:3.35,到1962年直线下降于1:0.6。从1950年至1963年间,中级各专业招生数的实际比例是医士,护士各占35%左右,助产士和助产士医士占12%左右,其他专业为18%左右。很现实的问题是除了高等院校毕业的医生外,医士、助产士、助产医士都要开医嘱,均需由护士配合和执行。除了执行医嘱外,大量的生活护理和事务性工作也要护士去完成,因此决定了护士一双手面对几支笔的局面。护士缺编问题早在60年代已相当严重了。
, http://www.100md.com
    四、延续功能制护理

    新中国成立后,护理工作基本延续过去的模式。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病人的疾病为中心,基层的护理管理者将护理工作分配给每名护士,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每名护士按职责要求完成好每项工作。护士的工作按所完成的任务分为:主班、治疗班、药疗班、护理班、大、小夜班。在护士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能保证完成基本的护理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可把危重和一般病人分开收住,必要时对危重抢救病人给予特殊护理。

    五、深入农村巡回医疗

    组织城市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即为农民防病治病,又为农村培训卫生人员。1957年2月,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建立乡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关系,贯彻“整顿、巩固、提高质量”方针的指示》。初期,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尚未普及,主要采用巡回医疗队的方法,送医,送药到农村。与此同时,也组织了大批医务人员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其中高级医务人员就有3500余人。之后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大都普及,为了达到提高的目的,采取了城乡挂勾,对口支援的方法,如:(1)派医务人员下去指导工作,包括会诊、手术、开展新技术、举办专题讲座等。(2)接受基层医务人员到医院进修学习。(3)城市医院的骨干到县医院兼职。(4)举办各种专业的训练班、提高班,为县及公社卫生院培训各种专业人才。
, http://www.100md.com
    1965年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深入农村巡回医疗和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员的高潮,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农村的卫生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1965年4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1520多个医疗队,18600名医护人员深入农村。其声势之大前所未有。1965年7月16日,中华护理学会邀请北京参加巡回医疗队护士的进行座谈,协和、日坛、同仁、宣武、北京、儿童、友谊等医院以及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皮肤性病研究所的护士畅谈了深入农村巡回医疗的体会。在京的学会理事、卫生部医政司、科普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要面对工农兵,巡回医疗工作就是大力支援农业建设,是护理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必要措施。

    六、国际护理交流

    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65年,正值中国修复战争创伤,发展生产时期。这一时期重点放在国内建设,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国际间的护理交流。
, 百拇医药
    1953年第十七届中华护士学会理事长沈元晖代表全国妇联出席在丹麦召开的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同年,中华护士学会会员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长潘孟昭随同我国出席世界青年联合会代表团赴罗马尼亚,担任医疗保健工作。

    1954年,全军开展计划治疗时,兰州军区总院护士学校教员与学员的教学实习中,与医院护理部共同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三级护理”的分级护理制度,并制定了计划护理的方法,“三查五对”的治疗原则,医嘱的抄写方法及查对制度。“三级护理”的文章在护理杂志刊登。1957年“苏联护士杂志”进行了转载,起到了相互交流的作用。

    1955年,冰岛护士学会理事长来访。

    1956年,日本看护妇学会理事长和南斯拉夫护士访华。

    1959年,中华护士学会接待了智利卫生工作者协会会长。

    1960年,中华护士会接待了日本访华医学代表团管膝护士长,并进行了座谈。

    (刘燕萍张慧霞成翼娟陆以佳)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