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神经系统 > 人脑(大脑) > 信息
编号:130919
捐献者顾虑重重,"人脑库"遭遇尴尬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6日 搜狐
     本报6月3日"国内新闻"转载的《上海拟建"完整的脑库"》有了下文,构建"人脑库"的想法遭遇了一些尴尬。

    建"脑库"的构想缘起中科院前上海生理所一对科学家夫妇的建议书。74岁的梅镇彤和徐彤分别从事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数十载,他们说:"我们靠脑研究天文地理、音乐美术,可是真要对'研究世界万物的脑'做番研究,难!--谁来提供研究的样本?"

    上海聚集了一批国际一流的神经科学家,但是他们有关脑的实验只能用白鼠、兔子来做。而绝大多数神经精神性疾病均无对应的动物模型,一些脑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否得到死后的脑组织。

    上海的一些高校、医院其实早就动过脑库的念头。他们曾为科研收集过脑组织,可惜几年才集到两三个。能入库的脑组织必须是在死后2-8小时里的新鲜物。上海红十字会的人士介绍这很有难度,因为"只有在'捐献遗嘱执行人在场、家属无异议、死亡证已开出'的三项条件皆备情况下,有关方面才可能取走捐献的遗体。而目前办理死亡证一般就需要一天的时间!"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研究所胡祥友博士透露,他们正在开展脑库的工作,但收集的多是胎儿发育期的脑,成人脑组织不过五六个,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遗体捐赠和如何判定脑死亡的法律,即便病人生前签字了,若他身后的家属不同意,医院照样没辙。有病人自愿死后捐脑,可是单单办理有关证明就跑了10趟。按法律规定,数百元的公证费还得自己掏腰包,捐献者心中当然有顾虑。

    在采访中,不少人表示,为了死后捐脑,生前还要小心翼翼地记录这、记录那,好像时时有人提醒你"那个日子","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张弘

    (扬子晚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