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信息2
编号:134474
加强原创性研究——促进21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新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74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陈士奎

    一、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体系和临床医学。(1)进一步通过病—证相关研究、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发生机理和规律研究、宏观辨证—微观检测指标相关和规律研究、影像学检查与证相关规律研究、病证结合诊断仪器研究、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研究等,逐步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学;(2)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论治相结合规律、病证同治、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规律、舍病从证和舍证从病治疗、专病专方专药等研究,加强具有针对性、特异性辨证论治方药和规律研究;继续研究古方新用、针药结合、推拿疗法与药物结合、针刺麻醉及针药复合麻醉临床应用、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与规律,逐步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学;(3)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如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学、临床药理学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技术理论研究等,逐步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从而不断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和临床医学。

    二、建设发展我国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法定医疗机构,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针和构成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实践并不断研究和充实、发展、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推广应用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的重要临床基地。它的特点是“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我国标志性独创医院,其在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
, 百拇医药
    三、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和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各学科在其具体的、个别的研究过程中将建立自己的学科模式和理论框架,充分运用现代医药学科技方法(尤其是采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运用动物实验方法等),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中药理论等,做到方法创新、解释创新、发展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相结合,提出新观点,构建中西医结合新理论。

    四、创新发展中药现代研究、中西药结合研究及中药应用开发研究,是21世纪中西医药结合研究最具潜力和前景,也是最富挑战的研究领域。我国将通过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中药复方汤剂)现代药性学、药效学、毒理学、生物学等系统研究,揭示中药传统药性、功效、毒性、中药复方配伍、中药炮制等原理和规律,加强中药应用的量效关系、证效关系、时效关系及构效关系等研究,以及中西药配伍禁忌、中药剂型改革和新药开发研究等等。

    五、创造性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已制定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办法》及《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等系列法规性文件,成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体系发育、完善的客观因素,特别是中国的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必然是中西医结合人才,方能适应我国国情、民情,适应社区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需求。因此,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体系达将得到逐步完善和健全。
, 百拇医药
    六、创造性地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建设,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重要发展方向。(1)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分化与学科结构,促进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理论医学等及其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建设发展,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群;(2)加强中西医结合各学科的学科职能建设研究,逐步健全各学科中西医结合认识、医学实践、科学预测及知识创新等学科职能。从而逐步实现从理论层面、方法论层面、医学实践层面、全方位地在科学层次上促进中西医结合;(3)系统地开展中、西医药学认识论、人体观、医学观、疾病观、方法论乃至中西医病名、术语、概念等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基础上,科学地、辩证地审其长短、识其优劣、辨其精华、知异同,综合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七、创造性地开展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研究。21世纪,我国必将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更加广泛地扩延到我国各民族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研究。各方面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促进我国各民族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发展,形成我国“结合医学”研究纵深发展新态势,更好地继承发扬各民族医药和促进我国各民族医药现代化发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