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9776
全面实现首都中医药“十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88期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谢阳谷

    2001年至2005年我国将执行第十个五年计划,这也是我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是指导我国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即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行动纲领。目前北京市正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积极同步推进“三项改革”的重大决策的精神,推进卫生体制改革,这是一项关乎全局、涉及根本的工作,挑战不言而喻,机遇客观存在。北京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中医药事业将以怎样的姿态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开始新世纪的征程,不仅关系到首都中医药事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形象,倍受瞩目。制定和实施北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是首都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将对加快实行首都中医药现代化起到关键作用。

    1.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
, 百拇医药
    “九五”期间,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党组的领导下,全市中医药行业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都中医药发展体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中医药工作稳步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主要表现在:

    中医药机构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九五”期间,本市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全面落实中医政策中,通过各种渠道,共筹集中医基本建设资金1.4亿元,竣工面积41500平方米。购置万元以上医疗设备865台件,固定资产总值3.5亿元。全市共有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26所,95%以上的综合医院都设有中医科,共有中医病床6163张,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病床0.56张,有中医师7098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中医师0.60人,两项指标均已达到“九·五”计划的要求,居全国之首。全市已有21所中医医院通过了等级评审验收。其中北京中医医院和宣武区、房山区、护国寺、顺义区5所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北京中医医院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市各级中医医院共设置重点专科33个,中医专病门诊351个;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被评为“全国中医皮肤科诊疗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王鹏飞儿科诊疗中心”、怀柔中医医院在防治中风病科、宣武中医医院的脉管炎科、护国寺中医医院的骨伤科、鼓楼中医医院的骨病科、顺义区中医医院的中风病科、房山中医医院的肝胆、泌尿结石中心等优势专科建设都有很好的进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中医医疗水平及综合服务功能大幅度提高,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教育工作稳步发展。“九五”期间,本市中医教育在规模适度发展的同时,注重内涵建设,加大了对中医院校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联大中医药学院有在校生600名,市中医学校有在校生970名,为各级各类中医机构输送了大量人才。北京中医学校经达标验收,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1996年开展了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为28名国家级指导老师选配了44名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正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制定下发了《北京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细则》、《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每年举办市级以上继续教育认可项目120余项,平均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人员超过2万人次。全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率达到90%以上,累计达到72学时的占65%,基本达到现阶段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

    中医科技工作成绩突出。我市有中医、中药研究所各一所。“九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各级各类中医药科研课题172项,其中国家级4项;市级41项;局级127项。取得各级科研成果7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7项;市科技进步奖33项。中医药在肝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中医急症、经络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 百拇医药
    农村中医工作不断发展。全市10个远郊区县都有一定规模的中医医院。227所乡镇卫生院中,已有192所开设了中医科,设置中医病床97张。村级卫生室大部分设立了中药柜,60%乡村医生会用两法诊病。全市已有6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与远郊区县的10所中医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顺义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199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区)”。

    改革开放以来,本市的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充分利用中医药独具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为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近几年,组织了30余项科研成果参加国际展览;接待了69个国家和地区的6921位专家学者来访;培训了近万名外国留学进修人员;有97位老中医药专家赴国外讲学、访问和会诊;1996年北京市成功举办了“国际中医美容学术交流大会”;《北京中医》杂志深受读者欢迎,已发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在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确立了北京中医药在国际医疗领域中的地位。
, 百拇医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北京市中医药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不足,发展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中医药资源配置、利用不尽合理;中医药学术水平发展相对缓慢,理论研究长期无重大突破;重点或关键性技术的科研成果不多;中医药教育模式的层次和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中医人才梯队建设和中西医结合基地建设也存在问题;中医药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中医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医德医风建设还需加强。以上情况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2.北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紧紧围绕“三项改革”的大局,服从于大局,服务于大局,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加大力度。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以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价格比较低廉而质量比较优良的中医医疗服务为事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以探索构建合理配置首都中医药资源的机制和推进首都中医药科技教育继承发展的体制为事业发展的突破点,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跨世纪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的支撑点,以继承发展中医药特色求生存,以打造中医品牌求发展,鼓励有序竞争,规范无序竞争,继承与发展并举,机构发展与学科发展协调,城市中医与农村中医联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内涵建设并重,推动首都中医药事业跨世纪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国家改革大局和首都经济发展服务。
, 百拇医药
    战略目标

    2001年至2005年,在第十个五年计划内,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构建与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监管有力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医医院办院模式雷同单一、农村中医相对薄弱、学术发展迟缓、人员队伍总体素质较低的局面,为使首都北京能到2015年成为“中医药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制定并实施“北京市区域卫生规划”,基本完成中医药资源的优化、服务模式的调整和服务领域的拓宽,基本建立起与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首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相互配套、相互适应、相互竞争、相互协调的形成有机整体的首都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制定并实施好“北京中医药科研发展规划”,在整体提高我市中医药科研水平的同时,抓住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中医诊断方法的现代化和中医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项目,基本建立起有较强自主发展能力的首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 百拇医药
    制定和实施好“北京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以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把培养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快学术梯队建设,加速高层次、高水平的“特、精、专”的中医药临床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基本建立起队伍层次结构与专业结构合理的首都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指标

    1.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是继承发展中医药的主要阵地,要巩固中医医院建设成果,加强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三级中医医院在“十五”期间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建设成为能辐射全市的临床、科研、教育的中医药中心。区县二级中医医院、中西结合医院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建设成与区域城乡现代化和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的具有专科特色的综合性中医医院。一级中医医院可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针灸、骨伤、老年病、康复等专科中医医院。

    2.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和基础工作,“十五”期间首都中医医院的国家级专科专病基地要由7个增加到10个。市级专科专病基地由5个增加到8个。在首都27所中医医院专科专病携手网络工程的基础上,辐射各区县的重点专科专病每个区县不少于3个。同时培养50名专科专病学术骨干。
, 百拇医药
    3.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是关系到能否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的重要环节,“十五”期间要按照“北京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办法”的要求建设4个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社区,中医药临床、科研、教育各方面力量共同携手,争取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病等慢性病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构建方面有所突破。

    4.农村中医工作是我市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在顺义区已建设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的基础上,“十五”期间要建设1~2个北京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县),并在“十五”末,全市各农村区县都要达到市级农村中医工作建设标准。

    5.综合医院中医科具有中西结合的优势,“十五”期间要在已建设中的6个市级“示范中医科”的基础上再建4个市级“示范中医科”。并将此项工作延伸到区县级综合医院,形成中西结合优势学科。

    6.学科建设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基础,要根据首都中医药自身发展需要,集中力量做好首都中医药学科建设规划,科学构架首都中医药学科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十五”期间争取建设好10个能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学科基地,并通过重点学科、重点中医专科、重点中医实验室的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合力,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时使之成为持续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地,为首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和智力储备。
, 百拇医药
    7.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高素质中医药队伍是“十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十五”期间启动北京市人才培养“125”计划和新一代名中医评选工作。启动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逐步建立起有首都特色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终身教育制度。要全面提高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建设好10个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并基本完成首都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化建设。

    8.建立北京市“中医网”,加强全市中医药信息网络化建设,初步实现中医药医疗、科研、教育、管理信息交流网络化。加强北京市三个中医药学术团体的自身建设,发挥社会团体的行业中介组织作用。

    9.促进首都中医药科技产业化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十五”期间首都中医药事业实现外向型发展,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径。“十五”期间要在中医药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和适宜技术的遴选和推广手段等方面有所突破。成立“北京市中医药对外交流与技术合作中心”并探索建立中医药科技产业化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 百拇医药
    10.2000年6月22日,《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00年10月1日起贯彻实施,《条例》的实施为首都中医药事业在“十五”期间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1.为实现对全市中医工作的全行业管理,提高中医行政管理工作决策的科学化,2000年启动了“北京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制定调查方案,在全市18个区县全面开始入户调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并认真做好统计分析和研究工作。

    12.为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全市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监督体系,2000年在全市34所中医医院建立了质量监控网,为各医院配置了电脑,培训了管理人员,为实现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13.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成立了“北京市中医药对外交流与技术合作中心”。同时为更好地向国内外宣传北京市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在“十五”期间将建立“北京中医药发展史陈列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