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40073
宁波大学科研强校之路越走越宽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17日 科学时报
     本报讯 岁末年初,宁波大学科研工作捷报频传:“深海抗风浪网箱研制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养殖泥螺暴发性死亡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宁波市医学分子诊断中心成立等等。日前,该校科研处发布了2001年科研工作信息,累累科研硕果,说明宁波大学科研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科研是强校之路。2001年,宁波大学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新立项目达343项,比去年增加20.4%,学术论文达1559篇,比去年增长23.9%,SCI收录51篇,EI收录14篇,国内核心期刊、国外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比2000年增长82.7%。此外,去年宁大大项目(10万以上)增加20项。2001年宁大科研经费突破2500万元,比2000年增长85.51%,是1999年的3.01倍。

    1999年,宁波大学党委及时提出“努力加速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的转变,逐步成为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和产学研结合的示范中心”的发展目标。2000年初,宁波大学出台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岗位聘任制,以岗定酬,优劳优酬,有力地激发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技术骨干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同时,为进一步调动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宁大又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经济支持。
, 百拇医药
    多年来,宁波大学始终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指导思想,以研究所为依托(现设有“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所”及“固体材料研究所”等研究所近60个),构建国家、省、市、校四级重点学科群,现有各级重点学科30余个,极大地促进了全校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校的多个学科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1999年,宁波市政府实施了科教兴市的“一号工程”,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绕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宁大先后建立了科研创新基地达17个,其中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与企业合作共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2个。众多的科研成果、良好的科研环境,正在成为宁波大学乃至宁波市技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由宁大信息学院杨鸣研究员牵头的与宁波永新光仪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医用光电仪器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相继开发生产了羊毛细度检测系统、USB数码摄像头、模拟数码摄像头等高新技术产品,已实现产值243万元。

    近年来,宁大的产学研渐入佳境,知识真正成为“摇钱树”的时期已经到来。在海水养殖学科上,宁大在省内有较大影响,2000年8月《浙江日报》对此曾专题报道了该校水产专家深入养殖第一线,进行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的事迹。截至发稿,该校生命学院养殖专业共为地方育泥蚶苗400多公斤,产值4.5万元,藻类贝类产值超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有如产品销及大江南北,由“新型数字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多媒体语音学习系统”经过与校办企业——实验总厂的紧密合作,投放市场3年来,已被全国130余家单位应用,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哈工大等单位,创产值1500万元,利税360万元,2000年荣获宁波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何加铭博士后牵头的宁波大宁通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高速CDMA基站系统”,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标志着宁波市通信基站研究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
, 百拇医药
    目前,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在宁波大学深入人心,并且转化为教学、科研人员自觉的行动。该校先后与东阳市、兰溪市下属的多个区县政府部门签署了科技合作的协议。1996年以来宁波大学承担了大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研究涉及范围覆盖了宁波市产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如海洋生物与现代医学、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企业管理与形象策划、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业绩。

    今年,宁大为宁波市培养出了首届毕业研究生10名,揭开了宁波市高等教育新的一页。

    新年伊始,宁大正在为冲击首个博士点、扩大研究生规模进行不懈的努力。他们决心继续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应用开发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宁波地方经济服务,为宁波综合实力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百拇医药(张芝萍 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