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
编号:142380
上海人酒肚皮有多大?人均一年100斤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8日 东方网
      说出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去年,上海人均饮酒达到了100斤之多。

    这恰恰是千真万确的。据上海市酒类专卖管理局的统计数据,上海去年全年销售酒类总量75万吨,其中有少量是销往外地的,但是除去上海1600万人口中小孩子的比例,成人人均饮酒100斤是只多不少的。

    酒类专卖管理局的张国仁主任说,春节前后是酒类消费的旺季。一年中工作的疲劳,要在这个时候释放出来;一年中疏落的亲情、友情,要在这个时候提醒一下。这一个月里的觥筹交错,往往要耗去平时几个月的量。

    上海人,这样喝酒算不算多?

    让我们来作一个横向比较,最新统计,德国人均年饮酒,仅啤酒一项,就到了125公斤。

    看来,上海人的酒量也在奋起直追国际标准,但与德国人著名的啤酒肚子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国酒、洋酒争先恐后地往上海挤。
, 百拇医药
    啤酒的圈地运动

    上海人的酒量,改造着上海酒类市场的销售和生产格局。

    最有代表性的是啤酒。啤酒是在上海最快实现本地化生产并取得成功的品种。去年,在上海市场,本地产啤酒的销量达到了35万吨,占市场的70%。

    目前领袖上海的两大品牌,青岛和三得利在上海都拥有大规模的生产作坊。为了进入上海市场,龙头老大青岛在收购北京五星和三环后,实现了对上海嘉士伯的兼并。

    圈地把啤酒“产地销”模式转为“销地产”,其便利条件和运输成本洋啤望之兴叹,成为内地啤酒大战洋啤“杀手锏”。

    与啤酒的本地化步调相呼应,在国内一直打不开销路的洋酒,在口味上开始做出适应国人喜好的选择。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施格兰公司近日就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动作,为中国都市时尚一族酿造出一款30度骇烈酒。
, 百拇医药
    据悉,洋酒在中国受到消费者的狂热追捧是在1992年。但将近10年过去了,洋酒在中国的销量不仅没有继续上升的迹象,反而在去年跌落到了65万箱的水平。

    政府淡出和终端为王

    上海市场的门槛是高还是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政府部门说,已经无所谓门槛了。1997年以前,所有需要进入上海市场的外地厂商,必须拿着自己的产品到上海市酒类专卖管理局领取“专卖证”,而现在,只要拥有当地县级以上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执照、当地工商部门和酒类专卖局颁发的专卖证,厂商就可以堂皇入市了。

    酒类专卖局现在的功能是打假,把假酒、劣质酒打出市场。

    终端为王,在市场上真正有发言权的各大超市、卖场,还有餐饮酒楼。据悉,现在不仅超市要收取昂贵的进场费,连大型的餐馆也要向进门的企业收取入场费。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供货商络绎不绝,超市卖场一两个月会对货架进行调整,把销售不好的酒类清理出局。

    上海市场难做,还是有人跃跃欲试。春节前夕,就有十多外地家企业在沪上开推广会,他们纷纷推出各自的“拿手好戏”,如江苏名牌高档香浓型大曲酒中国苏酒、福建惠泉采用国内刚起步的无菌处理技术酿造生产的惠泉啤酒,尤其是大连的九龙滋补酒,将一些药食同源性植物溶于优质纯粮白酒之中,创造出餐桌上的保健酒,传递了让快乐与健康同在的理念。

    人们乐观地相信,上海人,还是停留上海的外地人、外国人,会越来越爱喝。

    编辑:娟子 来源:劳动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