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50310
论中医的治法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10期
     治法的多样性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瑰丽丰富的体现。归纳起来,中医治法可分为正治、反治两种,就用药途径而论又有内治法与外治法之分。就内治法而言,在《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列举了一系列的治法,言简意赅。各种治法都必须体现治病求本、因证立法、法宜病机的原则。从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中,可清晰地看到使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种方法,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概称为八法:“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这是对多种治法做了由博而约的系统概括,并指出八法的制定是以八种辨证为依据的。至民国初年,医学家祝味菊先生在《伤寒质难》中,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八纲。如是而病有八纲,治有八法。

    临床运用治法时,往往不是单一治法所能解决的,常根据复杂的病情变化,数种方法结合运用,如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等,《医学心悟》对此说道:“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这也说明,八法又是治法的基本要素。治法的组合运用或合于一个方剂之中,或据病的不同阶段施用不同治法,灵活运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病证。即所谓“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例如,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发展的阶段性,针对卫、气、营、血的四个不同阶段,分别应用辛凉解表、辛寒清热、凉血救阴等具体治法,由此开创了温病学派。
, http://www.100md.com
    从现代科学来看,八法是具有充分的病理学和药理学依据的。汗法以其发汗降温,调节体液、排泄废物及毒素而发挥治疗作用。下法以泻热解毒、调整体液而获治疗功效。吐法是通过呕吐来减轻或解除消化道食物过载和中毒。消法是增加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和法主要是提高脏腑解毒(毒物、药物、代谢产物)能力,调节体温和人体血液分布。温法主要是增加人体产热能力,激发激素和酶的生物活性,具有提高免疫力及调节体液作用。清法具有解热、调节体液和解毒的作用。补法则具有改善新陈代谢、增强器官机能的作用。总之,八法虽然各有其用,但都是改善人体器官组织质量的方法,这即是程钟龄所说的“法归于一”。

    随着实践的发展,历代医家在八法的基础上,又创立了更多的治法,例如祛风法、除湿法、理气法、理血法、祛痰法、开窍法、安神法、固涩法等基础方法,并且针对专科专病创造了更多奇特而有效的专法,例如内科治肺虚的培土生金法,治瘟疫的宣发膜原法,外科的煨脓长肉法等等。还有些治法潜隐在临床的方药之中,有待进一步取得共识或经实验证实后,抉择、发掘为法。例如较长时间以来中医以砒霜治疗白血病,常称此法为以毒攻毒,此法能否得以确立和公认,还有待广大中医临床和科研人员的笃实努力。
, 百拇医药
    随着治法的发展,治法的运用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也是辨证论治不断创新的标志。人体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张景岳曾明确指出“证随人见”,认识到疾病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辨证论治在把握群体共同规律的同时,更重视人体差异和疾病因时因地之异,以个体化治疗为临床操作的最高层次,医家则以灵活运用治法和创造新的治法为最高境界,即所谓的圆机活法与法无定法。为此,中医在辨证论治时,除运用模式思维外,还有赖于悟性思维,即“医者意也”,发挥医生的创造性,能动而灵活地运用治法,曲尽其妙。

    和西医学治法比较,中医学治法有三个特点:一是治法属于辨证论治体系的一环,由辨证而明理,而立法、选方、议药,治法是辨证论治的子系统,堪称有序。二是治法自成体系,有八法等基本法,又有专法;有内治法,又有外治法。三是从中医治法中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治法常用取类比象的艺术语言来命名,如逆流挽舟法、斩关夺隘法、釜底抽薪法、引火归元法、提壶揭盖法等,文彩昭然。但是,以八法为代表的中医治法也有其不足:一是理论的宏观性使其缺乏微观的精细,仍处于一般层次;二是有些治法定义的模糊性与类比性,其所用比拟性的叙述语言缺乏陈述的单义性,难以清晰地表述确切内涵和指陈机理的原委。这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不仅要创新治法,还要对治法理论加以整理、规范,以此推动辨证论治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孟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