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信息
编号:152238
切脉是如何发展来的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切脉在中医诊断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独特之处。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不是常听人们这样说中医:“三根手指头、一个小枕头”。

    切脉既然如此重要,它是怎样在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渐渐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呢?

    据考证,我国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开始广泛应用脉诊来诊察疾病,由于年代久远,其始创者已不可考。

    《史记》中认为脉诊是由扁鹊倡导的,记载了扁鹊救虢太子,以三部九候法诊断病情。在对太仓公淳于意的记载中,谈到了仓公治病必诊其脉。

    《内经》已有了脉象理论和切脉方法的论述,而《难经》首次提出了“脉诊独取寸口”的方法。东汉·张仲景创造性的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临床经验,确立了平脉辩证的原则。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确定了二十四脉象,首开脉象鉴别的先河。对后世及世界医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张景岳著《景岳全书》对脉神、脉的常变、脉之从舍、顺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明·李时珍著《频湖脉学》,载二十七脉,简明易懂,十分受欢迎。

    以后的一些著作,如李士林《诊家正眼》、李延罡《脉诀汇编》、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将脉理辨析与临床经验互相印证,也极为实用。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脉诊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中医脉诊也应该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更加方便、准确的服务于广大群众。, 百拇医药